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熱點

高考同題作文|沈默熔鑄脊梁,怒號喚醒復興

2025-06-10熱點

大小新聞客戶端6月10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徐峰 通訊員 石婉琦整理報道)6月7日,2025年高考正式敲響考試鈴,同往年一樣,高考語文作文成為熱議話題。考場之外,仍在高中課堂的孩子們對標高考作文題目寫下同題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裏直翻騰,開不了口。

——老舍【鼓書藝人】(見全國一卷閱讀II)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穆旦【贊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沈默熔鑄脊梁,怒號喚醒復興

煙台四中 高二6班 李婷

指導教師:唐薇

從老舍筆下欲言又止的鼓書藝人,艾青詩中嘶啞歌唱的飛鳥,到穆旦筆下帶血擁抱的雙手,它們皆蘊含著相同的內核,折射出中華民族復興的不同階段下開明誌士的沈默救國到奮起反抗。苦難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中華民族的解放發展,是由苦難與復興的雙重冰與火鑄就的。沈默鑄就民族脊梁,怒號喚醒民族復興。

苦難,鍛造民族韌性。自古以來,苦難都不是怯懦者的哀鳴,而是勇敢者的勛章。紅軍長征在戰亂中被迫的戰略轉移,卻讓革命的火種得以保存;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師生徒步三千裏,在茅草屋裏堅持教書育人。苦難並非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促成發展的內在動力,正如鼓書藝人面對孩童時的躊躇,不是怯懦而是沈澱,中華民族在苦難中沈澱出的歷史責任,最終轉化為復興的內驅力。宋代文人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明代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何嘗不是在苦難中迸發出了一絲民族覺醒的火種呢?

怒號,澆灌覺醒之花。覺醒猶如一瞬間的抽離,恍然間已經綻放出最耀眼的花朵。艾青詩中那只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恰似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悲壯的背影,又像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從容就義。這些在至暗時刻發出的聲音,最終匯聚成喚醒民族的響雷。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軸心時代」理論,認為人類往往在危機中最獲得突破。中國近現代史上,深重的民族危機催生了無數次的救亡圖存運動,無數偉人腳踩貧瘠的土地,以身為肥,滋養著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魯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孤憤,聞一多「最後的演講」中的慷慨,都是用生命完成的啟蒙儀式。亦可以說,縱使無聲處,亦有驚雷聲。

復興,凝聚中華之魂。唯有復興,才是凝聚強健中華魂的根本。今日中國已踏上復興之路,穆旦詩中「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期望逐漸實作。覃思當下,袁隆平在中外輿論「圍剿」中創造拯救萬千生靈的雜交水稻,屠呦呦嘔心瀝血從古籍中發現青蒿素為瘧疾治療提供新路徑,華為面對外國壟斷勢力的打壓卻在科技領域實作突破。著名的法國學家曾說:「真正的文明復興,是對傳統的重新詮釋而非簡單復制。」追憶往昔,中國文學的演變軌跡無疑是民族復興的縮影。創造中的復興,才是真正符合時代潮流的「復興」,唯有如此,才能實作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

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回望,從鼓書藝人的沈默到艾青的嘶鳴,從穆旦的血淚到今日的自信,中華民族完成了歷史的崛起。苦難不會使我們沈淪,而鍛造出更堅韌的民族品格;挑戰妄圖迫使我們退縮,卻激發出更加頑強不屈的鬥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曾經的苦難不會過去,而融入進我們每一個人流動不息的血液,未來的復興不是空談,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強不息而奮鬥的銘印。無聲沈默鍛造民族脊梁,奮起怒號創造民族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