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在人體運動中起著「軸」的作用,當它出現問題或受到損傷後,關節的活動範圍就會受到限制。而骨關節損傷後伴隨而來的功能障礙是繞不開的話題,其中運動功能障礙更應受到關註。
今天給大家重點介紹幾種
我院康復醫學科常用的
運動治療介入手段
讓你的關節再次「活」起來
瘢痕手法松解
任何傷口閉合後,即可開始手法治療,但並不是越早越好,以免刺激瘢痕的增生與不適。其治療目標為瘢痕柔軟無突起,顏色正常如皮膚。
沿著瘢痕走向進行各向牽拉、推揉、提起,多方向擠壓,以增加瘢痕的柔韌性,減少瘢痕與下層組織的粘連;透過用手指拉伸瘢痕區域周圍的皮膚,增加周圍皮膚的彈性減少對瘢痕組織的張力。
▲傷口在手法松解幹預下,瘢痕的顏色變淺、質地變軟,不突起。
手法松解瘢痕,相對來說,創傷小而可控,不會因治療而產生次發的傷害;給予的刺激量適宜,安全性高,利於瘢痕的重塑,其愈合效果會更持久自然。
關節活動度管理
骨科術後患者由於局部相對制軔的需要以及術後炎癥反應等因素影響,在術後早期關節或鄰近關節常有活動度受限,就如關節「卡」住了,角度下不去了;後期甚至可能會進展為關節攣縮,即關節周邊肌肉-肌腱單位和其他橫跨關節軟組織適應力縮短。簡單聯想體會一下,手臂伸直時肘關節周圍明顯緊繃、膝蓋彎曲時不能超過90度,端坐都成問題。
坐位下屈膝牽伸
仰臥位下屈膝牽伸
關節活動度管理旨在保持與恢復關節正常的活動範圍,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各類基本活動的完成,如吃飯、穿衣、上下樓梯、步行等息息相關。需根據患者不同的關節活動範圍,選擇不同體位的膝關節屈曲牽伸策略。
動態關節松動術
由於外傷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失衡,使得關節存在微小錯位,引起關節運動軌跡異常,而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借助附屬運動手法,延展軟組織,利用軟組織的記憶,調整關節異常的運動軌跡,來達到改善關節活動度的目的。但最根本的治療措施依舊是糾正失衡的肌肉力量。
在患者執行屈-伸膝控制訓練的時候,透過持續的脛骨內側滑動配合膝關節的生理運動,對相鄰關節的關節表面進行持續復位,以產生持續的效果——在相對的推擠下,患者感到膝蓋屈伸更加順暢,疼痛也相應減輕!
肌肉訓練
關節活動角度是功能性活動的基礎,而關節活動的直接動力來源於關節周圍肌肉。因此,關節周圍肌肉的訓練至關重要。肌肉訓練需要涵蓋肌肉啟用與肌肉控制:肌肉啟用訓練對於預防延緩術後早期即開始出現的肌肉萎縮有顯著意義;肌肉控制訓練能將手法治療重建的關節活動角度真正地維持下來,是患者功能性活動最終呈現的決定性一環。
肌肉訓練的全範圍收縮推進及維持,保證了肌肉收縮充分參與全範圍關節活動。
如上圖所示,讓患者進行膝關節閉鏈下的控制訓練,膝關節周圍肌群充分啟用收縮。
在患者術口瘢痕逐漸軟化成熟、關節活動度逐步提升、關節活動過程疼痛減輕、關節周圍肌肉的啟用與控制有所提升的基礎上,讓我們看一下部份患者的功能呈現:
重建肩肱節律(即肩關節的活動規律):一位肱骨近端骨折的阿姨進行自我輔助下的肩關節前屈,輕度疼痛且安全地進行肩關節活動。
正面
側面
按照步態周期進行分析與針對性訓練:一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左側)的老伯在三次治療後,其步態周期中膝關節、踝關節的活動有所恢復,並在上下樓梯活動中進行膝關節的屈伸轉換。
當然,除了各類治療手法、運動訓練,在術後減輕疼痛、消除腫脹,促進瘢痕軟化、肌肉收縮等方面還有諸多針對性的物理因子治療。我院康復醫學科還有更多康復技術可以解決運動損傷難題,能夠為術後患者功能恢復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