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全國心力衰竭日】得了心衰,還可以運動嗎?

2024-11-28健身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血管科住院醫師 郭彬 碩士研究生 韓雨桐

心衰是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的復雜臨床症候群,具體表現為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異常,導致心臟泵血不足或心腔壓力增高,無法滿足身體正常需求,從而引發呼吸困難、疲乏等癥狀。許多心衰患者對於運動抱有疑慮,擔心運動會加重病情。然而,根據【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康復中國專家共識】以及相關研究,對於心衰癥狀相對穩定的患者而言,適當的運動實際上是有益的。

一些急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間癥狀改善,一回到家後擔憂心力衰竭不敢運動,終日在床平臥,這並不是能改善心功能,而且長期臥床會導致褥瘡,增加肺栓塞風險,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在最佳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如何科學地運動。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在心衰癥狀控制不穩定或處於急性心衰階段時,患者應避免運動。在醫生評估心衰癥狀相對穩定後,患者可根據個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開始進行適量的運動,啟動早期漸進性運動康復計劃。在早期漸進性康復運動中,患者可以選擇小肌群抗阻訓練、柔韌性松動訓練以及呼吸肌訓練。

對於小肌群抗阻訓練,可以根據肌力測試的結果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建議采用低強度抗阻運動,如使用小啞鈴、彈力帶、沙袋或克服自身體重訓練。訓練時應一次針對一個主要肌肉群,如上肢肌群、核心肌群、下肢肌群可在不同日期交替訓練,每周對每個肌群訓練2~3次,同一肌群練習時間應至少間隔48h。訓練目標是每個肌群每次訓練 1~3 組,從 1 組開始循序漸進,每組 10~15 次,組間休息 2~3min,保證心率增加<20 次/min。需要註意的是,運動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抗阻運動訓練強度。

柔韌性運動方面,患者可以選擇動力拉伸(有節奏、速度較快、多重復同一動作)和靜力拉伸(緩慢、持續地拉伸到一定活動範圍、靜止不動)。對於關鍵肌肉群,應牽拉3~5次,每次持續20~30s,運動頻率建議為2~3次/周。在進行柔韌性運動時,應根據動作的難度和振幅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防止肌肉拉傷。

由於慢性心衰患者常伴有呼吸肌萎縮,進一步加劇呼吸困難,因此,呼吸肌訓練尤為必要。縮唇呼吸訓練,即練習時嘴唇半閉(縮唇)時呼氣,類似於吹口哨的嘴形,使瓦斯緩慢均勻地從兩唇間緩緩吹出,吸氣時閉嘴用鼻緩慢吸氣,稍屏氣後行縮唇呼氣,吸與呼時間比為 1:2。腹式呼吸訓練,即患者舒適位站立或座位,左手置於胸前,右手置於腹部,鼻子慢慢深吸氣,盡力將腹部鼓起,然後以口呼吸,盡量將腹內收(此時口型為魚口狀),呼吸要深,盡量延長呼氣時間,10 min/次左右。

以上是早期漸進性運動,如果上述運動心衰患者能夠耐受,而且病情穩定,沒有出現乏力、呼吸困難、水腫等癥狀,可見功能狀態是逐步改善的,患者可再次進行康復評定,並根據評估結果調整下一階段的運動康復方案,加入適量的有氧運動訓練,也會結合患者的年齡、運動喜好、運動條件、受限因素給予運動處方。運動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遵循科學的原則和個人化的調整方案,以改善心衰並提高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