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熱點

掛斷王毅電話,法國專機便抵達台北,說一套做一套?中國不吃這套

2025-06-10熱點

法國方面在中法高層剛剛結束通話之後,議會專機便抵達台北,這一操作實在令人玩味。表面上承諾尊重中國主權,轉身又派出「友台小組」高調登台。法國如此左右逢源的外交手腕,不僅堪稱老道,更讓人不禁聯想到此前美國慣用的「戰略模糊」。但顯然,中國並不會被這套「說一套做一套」的戲碼所蒙蔽。

今年6月初,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瑪麗-諾艾爾·巴蒂斯特率團訪台,「深化交流」和參觀無人機AI研發中心成了擺在台面上的理由。然而,這樣帶有官方背景的存取行為已經數次在近年上演。2021、2023、2024三度開展相關活動,僅2022年暫時停歇。一些評論總會為法國政客們「辯解」,稱其為議員自主行為,不代表政府立場。但這種說法掩蓋不了事實真相——法國政府明明在背後默許甚至鼓勵此類試探,利用「戰略模糊」為自身贏得外交籌碼,不斷觀測中國的態度。

回顧6月6日王毅與法國外交部長巴羅的通話內容,已向法方重申,中方對台灣問題定性無比堅決,將其視為內部事務,與烏克蘭問題性質截然不同。王毅還特別贊賞法方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表達了對法方落實承諾的期望。法國則回應得四平八穩,再次強調將視中國為「朋友和夥伴」,堅定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外界本以為這種聲明至少能維持幾日,結果不到兩天時間,議員團便公開抵台,讓人大跌眼鏡。

為何法國屢屢玩弄「台海牌」?環境變化是關鍵。美國如今希望俄烏沖突收尾,準備抽身歐洲。面對俄羅斯壓力驟增,歐洲各國安全焦慮提升。作為聯合國五常、歐盟要角,馬克龍希望領銜推動「歐洲戰略自主」,建立除中美外的「第三極」影響力。法國透過不斷介入台灣問題,既刷國際存在感,也對內安撫激進力量,實作多重目的。三月馬克龍東南亞出訪便釋放訊號,大力強化印太布局,並不忘展示法國獨立於東西方之外的價值觀。然而即便宣傳再響亮,這種「東施效顰」的外交策略終究很難改變地緣現實——在東南亞投資規模遠遜中美,在台海爭端也只能扮演配角角色。

另一方面,法國「投機試探」的空間其實有限。客觀說,當前中法及中歐合作依存度極高。即將到來的中歐建交50周年紀念,各方關註點大幅聚焦經濟議題。有訊息透露,中國可能考慮訂購多達500架空客飛機,訂單價值巨大,對於亟需經濟拉動的法國而言分量尤為突出。此外,備受法國白蘭地產業關註的反傾銷案,也將在7月迎來關鍵節點。無論是航空制造還是農產品出口,這樣的利益紐帶讓法國很難付出「挑釁」中國底線的真正代價。

不容忽視的是,法國國內政壇此刻正處於高度不穩定期。去年年底,政府因預算案陷入僵局,最終遭議會推翻,同期出現黨派「三足鼎立」局面。馬克龍之所以屢次強調解散議會,不無化解內外壓力、轉移矛盾的考量。台灣議題於其而言,既能滿足部份右翼選民訴求,又可「示強」於國際舞台,為自身博取短期優勢。

進一步觀察,其實可以發現法國政客此舉背後還有更深意圖:以打擦邊球方式測試中國回應,為今後同中國討價還價預留余地。無論是空客訂單還是酒類貿易利好,皆有賴於中方善意前置。對中國來說,國家主權與台灣問題早已設定紅線;對法國來說,跨越此線帶來的後果絕不只是外交辭令上的「強烈抗議」那麽簡單。經濟、政治、聲譽乃至區域合作環境都將受到影響,不可不慎。

總而言之,法國在中美賽局與歐洲獨立之間搖擺,用「友台小組」刷存在,無異於火中取栗。中法關系、乃至中歐互動未來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方是否真誠履行對一個中國的承諾。短期得失與長期賽局孰輕孰重,對法國來說,是時候做一次冷靜而清醒的權衡了。這場外交「表演」或許看似靈活,然而中國手中的底牌和耐心,足以讓所有投機者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