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6月10日報道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6月7日報道,美國農民再次淪為川普貿易戰的受害者。盡管美國與中國達成為期90天的關稅休戰,他們仍面臨大豆、玉米和豬肉出口成本上升,以及早些時候報復性關稅和出口限制措施的影響。
一些數位說明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在貿易關系最緊張時期出現了大幅下降。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8年年中至2019年年底,加拿大、中國、土耳其、墨西哥、歐盟和印度這六大貿易夥伴征收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估計超過270億美元。僅大豆一項就占損失的70%以上。
財務壓力使許多農民只能依靠納稅人資助的救助計劃。伊利諾農會副主席伊凡·赫爾坦對【新聞周刊】記者說:「農民的投入成本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因素,市場持續存在的不確定性更是雪上加霜。」
盡管經濟上受損,許多農民對川普的政治忠誠度仍然很高。然而,分析人士警告說,貿易中斷和聯邦補償的迴圈不僅不永續,而且會損害美國農業的長期健康。
美國凱托學會政策分析師、前參議院政策顧問塔德·德黑文對【新聞周刊】記者說:「我認為,農民並不是支持保護主義貿易政策——他們支持川普有其他原因。」
德黑文的分析凸顯了一個矛盾現象。雖然川普發動的貿易戰讓農民蒙受經濟損失,但川普政府試圖透過數十億美元補貼來「收買」農業部門。他說:「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內,農民得到納稅人的救助。由於知道自己可能會再次得到救助,農民們才更願意忍受經濟上的痛苦。」
然而,這種痛苦非常嚴重。德黑文指出:「(川普)以關稅為由實施的救助計劃非但沒有穩定農業生產,反而加劇了依賴性和低效問題。它們帶來了不確定性,迫使中國等國的進口商從其他國家進口更多農產品。」
分析人士觀察到,中國進口商現在正轉而從南美購買家禽和豬肉,並有意購買澳洲的小麥、高粱和大麥。而同樣遭受川普貿易政策沖擊的加拿大與墨西哥,也開始推動進口渠道多元化,逐步降低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
與此同時,美國農民在成本方面受到擠壓。美國對鋼鐵和鋁征收關稅推高了農業裝置的成本,而貿易限制措施導致化肥等關鍵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
德黑文說:「關稅提高意味著市場準入減少和成本上升。川普實際上把所有進口商品都視為有害,但美國農業發展依賴開放的市場,既要出售商品,又要以合理價格購買生產資料。」
為抵消貿易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直接向農民支付了230億美元。這種迴圈將會重演。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已宣布2024年底批準的新一輪100億美元農業救助計劃。
但專家警告說,這種模式不永續。
德黑文說:「如果歷史重演,美國農民——再次淪為經濟民族主義的犧牲品——將面臨市場進一步萎縮、供應成本增加和對聯邦補貼的依賴加劇。對納稅人而言,賬單將會很高。而對美國的貿易信譽而言,代價可能更大。」(編譯/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