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自由車、馬拉松、籃球、網球……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也逐年高漲。但是,在運動過程中,傷病總是不可避免,甚至很多熱門運動的業余愛好者遭受到職業傷病的打擊。
記者近日探訪了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的運動創傷外科,跟隨運動醫學專家現場診療,聽他們說說業余愛好者如何避免職業傷病、如何進行康復。
門診
半天十幾個「職業傷病」
東城區體育館路甲2號旁門,與訓練局大院一墻之隔,就是體育醫院。這裏既有支援國家隊醫療工作的任務,也對普通公眾開放門診。
這天上午,運動醫學專家李方祥在門診部有半天專家門診。因為在運動醫學領域有口皆碑,又跟隨中國體育代表團征戰多屆奧運會,所以在這個半天,李方祥非常忙,門診病患一個接著一個。
運動醫學專家李方祥在門診經常遇到「業余選手的職業病」
每年雪季,滑雪運動帶來的意外傷顯著提升,有女孩在滑雪過程中碰撞導致了肋骨受傷,所幸不嚴重。「這個程度的肋骨傷,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你這個位置距離肺部也很遠,不用太擔心。前10天會有疼痛,10天以後逐漸減弱,屬於規律現象。」李方祥安慰女孩,只需要對傷處簡單防護治療。
「我這兒接診的有六成是運動創傷,滑雪、騎車、足球、籃球、網球等都有。」接下來問診的,是一個自由車騎行愛好者,常年騎行運動,讓他的髖關節不是很舒適,已經影響到走路。經過專業診斷,李方祥發現他是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需要專業康復訓練。
「像這個患者,他如果不是感覺不好來檢查,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李方祥說, 專業運動員從選材階段,就會接受專業測試,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又不斷伴隨運動醫學幹預,相對更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但業余愛好者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往往等到受傷、疼得受不了、沒法繼續鍛煉了,才透過就醫,了解自己身體的真相。
正說著,推門進來的患者是一個年屆六旬的網球愛好者,肩膀疼得受不了,肘關節也不舒服。一進門一開口,最關心的是還能不能繼續打球。李方祥仔細看了看片子跟患者解釋:「一般愛好者,力量基礎不夠,接球的時候,球對拍子的沖擊力,自身承受不住。時間一久,容易受傷。我建議你網球先停一停,先給你開藥,消除炎癥,然後你找一個醫院,做做康復。」
一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已是滿頭白發的李方祥一刻不得閑,他下午還要趕往海南,去支援正在備戰奧運會的中國划船隊。粗略一算,李方祥這半天,接診了至少十幾個這種「業余選手的職業病」。
診療
受傷的往往是運動老手
在體育醫院四樓,李方祥的學生、副主任醫師李偉也在忙碌著。李偉和李方祥一樣,既有國家隊任務、也面向普羅大眾。
近年來,李偉日常接觸到的各類運動愛好者傷病情況越來越多, 一到冬季,滑雪導致的運動創傷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咱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各類運動愛好者增多,出現傷病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支撐了李偉的觀點,據張家口市崇禮某大型雪場2017至2018年、2018至2019年兩個雪季的受傷數據,發現每1000例滑雪者的平均日損傷分別為4.53例和4.46例。
北京的滑雪愛好者阿遠就深切感受到雪道上的「危險」,在雪友圈子,每個雪季都流傳著幾個滑雪事故,「大概分成幾類,第一就是純新手,不知道佩戴齊全護具。第二類是沒有安全意識,在雪道上肆意橫穿,就跟隨意橫穿馬路一樣,造成碰撞事故,害人害己。」
所謂不科學的進階,就是盲目挑戰自己還不了解的雪道。覺得自己滑得不錯了,就去沖坡,這類選手被稱為雪道上的「魚雷」。因為他從坡上滑出去,不受控制,很容易沖撞其他選手。還有練公園(包含各類地形和道具的專門區域)的選手,去挑戰更高的難度,導致摔傷。另外,還有一些覺得自己能力很強,雪道內已經毫無挑戰,轉而去挑戰道外的野雪。「這種不確定性就太強了,石頭、樹枝都會造成危險。」
阿遠的現身說法,在李偉醫生的診療經歷中也得到了驗證。他遇到的實際傷病案例中,「那些滑得不錯、喜歡去挑戰更高難度的雪友,更容易摔傷。騰空,與比較硬的雪面、冰面接觸,就容易出現下肢骨折、膝關節踝關節韌帶傷等。」
治療
康復訓練和手術都重要
在李偉值班室的旁邊,是體育醫院的康復訓練室,這裏隨時都有幾十位正在接受康復訓練的患者。訓練室一角,是術後康復區域,有患者一邊接受膝蓋彎曲訓練、一邊忍著疼發出「哀嚎」。
體育醫院的康復訓練室
在患者固有的思維意識中,遭受嚴重運動傷害,最要緊的是找一家好醫院約手術。但在運動醫學領域,手術和術後康復同樣重要,甚至康復,直接決定了患者日後的生活品質和運動表現。
「最新的理念叫‘早期康復’,在術後第二天就已經介入康復了。過去的觀念‘傷筋動骨一百天’,動都不能動,那是錯誤的,錯過康復最佳時機。」 李偉說,並不是不讓動就能恢復得更好。骨折康復過程中,透過科學的負重訓練,應力導向,會讓骨折更快愈合。關節扭傷的康復,不早期介入,反而會造成韌帶攣縮、關節囊攣縮。康復室裏那些「哀嚎」,有很多就是因為錯過了最佳康復訓練時機,需要把攣縮的軟組織撕開,造成痛苦。
體育醫院的康復訓練室
李偉說,手術做得再漂亮,如果康復只是簡單的一句——「回家養著去吧,回家練去吧」,最後效果也很難保證,有些甚至造成終身遺憾。所以,現在體育醫院的做法是在「圍手術期」就開始一對一地盯著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手術第二天,在病床旁就開始康復計畫。
康復訓練室裏,有一個因為打籃球遭受前交叉韌帶撕裂的大學生。以前看NBA、CBA,經常能看見職業球員遭受ACL(前交叉韌帶)傷病的新聞,這次他作為業余選手,也體會到了職業球員康復的不易。在醫護的陪同下,他戴著護具進行簡單的屈伸、挪步訓練。「我努力完成所有康復計畫,希望能恢復到傷前百分之百的狀態。」
李偉說,透過日常工作,能感受到大眾對康復訓練的理解越來越深,「很多發燒友因為執念,長期超負荷挑戰,比如馬拉松,他的傷病可能比職業運動員還多。科學地說,還是建議定期做專項運動能力評估,科學鍛煉。如果不幸遭遇傷病,科學治療,科學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