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網記者 譚琦
一棵樹,如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月15日起,【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提到要促進古樹名木資源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被稱作「綠色的國寶」的古樹名木如何走出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古樹名木等森林資源,過去大多聚焦在保護工作上,開發利用方面關註較少,並且古樹名木大多地處偏遠,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保護和開發的投入較大,融合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專家認為,海南的古樹名木資源豐富,要「一樹一策」挖掘樹木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化內涵,做好產品化打造,並建立約束機制,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答卷。

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內通往龍血古樹群的道路修建了木棧道。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供圖
一片百年黃皮古樹 承載村莊產業發展
每到黃皮樹掛果時,儋州市大成鎮的南吉村就熱鬧了起來。
南吉村是海南最負盛名的黃皮古村之一,村裏幾乎家家戶戶種植黃皮,已有多年歷史。黃皮樹下,有體驗摘果的遊客,有熱騰騰的黃皮雞出爐,還有酸甜的黃皮特飲……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遊客到南吉村,看黃皮樹、品黃皮味。看中這一商機,南吉村村民符鼎舜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農康寶,推出黃皮雞、黃皮豬蹄、黃皮五花肉等招牌菜,生意十分紅火。「去年端午小長假,我們的營業額超過一萬元。」符鼎舜說,最熱鬧時一天要接待遊客300多人,自家100多棵黃皮樹都「不夠用了」。

大成黃皮。記者 梁振文 攝
黃皮樹不僅見證了南吉村的歷史變遷,也帶動了村莊的產業發展。就在符鼎舜家不遠處,就有一個「百年黃皮園」。據統計,南吉村約種植了165畝黃皮樹,樹齡百年以上的黃皮樹就有約350株,其中園內一棵樹齡300多年的黃皮古樹,被譽為「海南黃皮王」。
「我們透過旅遊資源的整合,串起南吉村的百年黃皮樹和調南村的見血封喉‘紅軍樹’,設計了旅遊路線,提升遊客體驗。」大成鎮宣傳委員陳泰壯介紹,目前全鎮共種植黃皮6000余畝,年產量300萬斤,產值約2000萬元,去年舉辦的鄉村振興計畫招商引資推介會暨儋州(大成)黃皮采摘季活動現場,共簽訂相關合作計畫8個,總投資達12.17億元。
一群龍血樹古樹 打造旅遊文化展示地
除了帶動產業發展,在三亞,古樹名木也成為旅遊景區內的一個熱門打卡點。
開啟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的導覽圖,廣東遊客徐藝涵對「南山不老松」這一景點十分感興趣 。在社交軟體「小紅書」上,不少遊客曬出在「南山不老松」的打卡照。
「南山不老松」景點是占地4.27平方公裏的一片龍血古樹群,3000 多株樹木的平均樹齡 達200年以上。此外,景區50 畝核心區共有500年以上樹齡龍血樹150株,是中國最大的龍血樹古樹群落。「我們最大的一株龍血樹古樹地徑1.4 米,高9公尺,冠幅105平方米。」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景區以「南山不老松」為核心,建設長壽文化主題觀賞區、九龜拜壽、壽比南山等景點,讓遊客沈浸式體驗長壽文化。 2023年,該龍血樹古樹群入選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群」名單。

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內的龍血古樹群。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供圖
據專門研究龍血樹南藥價值的【龍血竭】一書記載,位於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的龍血樹群,多生於南山嶺南坡半山腰的石山地帶。書中推測,生長在山崖、石縫的龍血樹就趁機而入,透過大自然的載體把種子播在地面,萌發植株,植株長大結種,種子成熟落在植株的周圍,年復一年,自然構成群叢。又因龍血樹屬於軟木性樹種,含水率高,無法作薪柴和用具,無人幹擾和砍伐,自由地形成今天的古樹優勢群叢。
如今,景區內通往龍血古樹群的道路已由石板路變成木棧道,便於遊客觀賞。在旅遊開發的同時也加強古樹的保護。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景區成立了園林綠化部門,定期對龍血古樹進行養護,在龍血古樹群旁種植了與之相映襯的有觀賞價值的低矮植物,並砌築擋土墻以防止水土流失。
科學開發復合文旅產品 讓古樹名木「活起來」
古樹名木被稱作「有生命的文物」。科學、合理地利用古樹名木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等產業,是闡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
如何在保護古樹名木的基礎上,做好林文旅融合發展的文章?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要深入挖掘古樹名木的自然資源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以及其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認為,海南的古樹名木在旅遊開發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據省林業局統計,除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外,海南全省共有古樹名木17864株,其中一級保護古樹155株,二級保護古樹895株,三級保護古樹16651株,名木163株。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古樹名木可以打造集觀光、研學、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復合文旅產品,將保護工作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王健生說,可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圍繞古樹名木修建一些面向群眾的文化休閑場所,讓遊客在休閑體驗中了解古樹名木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進而推動更多人參與保護古樹名木。

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內的龍血古樹群。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供圖
從文化資源開發方面來說,要挖掘古樹名木背後的故事,作為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的承載。王健生舉例稱,例如瓊海市潭門鎮北埇村委會善集村的龍眼樹,位於瓊崖黨組織和武裝鬥爭主要創始人的楊善集烈士故居門前,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儋州市大成鎮兩院試驗場的橡膠樹,是海南僅存的首批橡膠母樹,可以了解中國早期橡膠育種科研工作;三亞市南山村南山文化旅遊區的高山榕,見證村莊從興起到繁榮。
王健生認為,古樹名木在林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好保護與開發的研判工作。「透過生態紅線的設定,優先就地保護和開發,嚴禁超限開發,還要制定文化改造的負面清單,禁止宗教化等不當改造。」王健生稱,古樹名木的開發要挖掘樹木特有的生態資源、文化內涵、做好產品化打造,並建立剛性約束機制,才能「盤活」綠水青山,讓古樹名木真正地「活起來」。
海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海南將在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古樹的歷史、文化、生態、經濟、科研價值,遵循簡約、自然、惠民的原則,探索以古樹(群)為中心,結合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組織發動市縣積極申報古樹名木公園,爭取今年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