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熱點

文化中國行|「China Travel」持續升溫,外籍遊客還愛上了重慶的博物館

2025-03-13熱點

新重慶-重慶日報 記者 李晟

除了看夜景、逛街巷、品火鍋之外,外籍遊客還愛上了重慶的博物館。

3月12日,來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2024年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以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已接待境外遊客20477人次,較去年同期激增6.3倍。

面對猛然增多的外籍遊客,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妙招頻出。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公眾教育與服務部主任邱曉玲說,在這場中西文化的深度對話中,三峽博物館透過構建多維服務體系、打造特色展覽矩陣、策劃沈浸式體驗活動,讓巴渝文化的獨特魅力跨越國界,奏響文明互鑒的華彩樂章。

推出多維服務便利外籍遊客讀懂重慶

步入三峽博物館一樓大廳,迎面可見醒目的多語種服務台,英語、韓語、日語等多國語言標識清晰可見。來自新加坡的遊客MANfer剛辦理完語音導覽租賃手續,他豎起大拇指贊嘆:「這裏的服務太貼心了!從預約到參觀,每個環節都有專人引導,手冊和導覽器支持6種語言,完全不用擔心語言障礙。」這正是三峽博物館為破解外籍遊客「入場難」「理解難」等痛點推出的創新舉措。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新加坡客人辦理多語種語音導覽。

為了更好地服務外籍遊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預約系統、導覽設施、標識系統三大板塊實作突破:官網同步開通中英雙語版本,開放時間、特展資訊一鍵觸達;支持護照及外國人居留授權線上預約,現場掃碼快速核驗;館內關鍵點位配備中英日韓西法六6種語言導覽標識,電梯樓層、洗手間、服務台等細節一目了然。此外,新增的3名專職英語講解員與川外、重師等高校招募的多語種誌願者形成合力,日均提供逾百小時人工導覽服務。

「藍芽導覽器的使用率超出預期!」邱曉玲介紹,今年特意推出覆蓋6種語言的便攜裝置,遊客掃碼即可解鎖展廳文物的語音解說。「一位法國遊客告訴我,這種自由切換語言的模式讓他想起巴黎盧浮宮的體驗,既專業又便捷。」

與此同時,4360冊中英雙語導覽手冊在節日期間被反復翻閱,部份熱門展品頁面甚至出現折痕磨損,足見外籍遊客的濃厚興趣。

考慮到外籍遊客的多樣化需求,博物館特別開設「文化問詢角」,配備中國結、熊貓玩偶等文創產品作為禮物。挪威遊客Eva在體驗書法後感慨:「原本擔心文化差異,但工作人員不僅耐心教我寫‘福’字,還送了我客製版春聯,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這種超越服務範疇的情感聯結,正是博物館人文溫度的生動體現。

邱曉玲說,目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與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等高校合作,招募英語、法語和日語、韓語、泰語等多語種誌願者,為外籍遊客提供更多服務。

多途徑書寫巴渝文化國際傳播的創新表達

作為春節文化輸出的核心載體,三峽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四大特展以「傳統節日+地域文化」為切口,架起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其中,【靈蛇起舞喜迎春】生肖展尤為引人註目,透過上百件文物演繹「蛇」文化的前世今生。

步入展廳,宋代丁謂【蛇】詩的意境撲面而來。青銅器上的蟠虺紋飾、漢代陶蛇俑、清代皮影戲【白蛇傳】道具等展品錯落陳列,輔以動態投影技術再現「西湖借傘」經典橋段。來自巴基史坦的留學生Ali興奮地說:「原來中國的十二生肖裏有這麽多故事,這些文物比我想象中的更生動!」

來自巴基史坦的遊客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裏拓印的自己的生肖蛇。

除此之外,三峽博物館還打破傳統靜態陳列模式,在二樓城市之路展區搭建「闖年關」互動裝置。遊客需破解十二生肖謎題、完成剪紙挑戰方能「通關」,沿途可掃碼聆聽文物背後的春節傳說。一位日本遊客在社交媒體分享道:「這樣的設計讓古老的文化變得觸手可及,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巴蜀。」

為了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下一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走進匈牙利,與國際知名博物館展開合作,推出聯合展覽和文化交流計畫,推動巴渝文化和長江文明的全球傳播。

讓世界觸摸重慶歷史的深度和厚度

如果說展覽是靜態的文化載體,那麽三峽博物館策劃的系列體驗活動則是點燃文化共鳴的「催化劑」。今年春節期間,「博物館裏過大年」主題活動日均開展30余場,吸引外籍遊客超萬人次參與。

在「筆墨迎福」活動中,挪威遊客Linda一筆一畫臨摹「福」字,盡管筆畫歪斜卻樂在其中。「這是我第一次用毛筆寫字,雖然不像樣,但這個過程充滿儀式感。」

來自挪威的遊客正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裏寫福字。

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南韓學生在宣紙上繪制太極圖,義大利夫婦體驗活字印刷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此找到共通的情感表達方式。

專為兒童設計的「拓印工坊」成為最受歡迎的打卡點。來自菲律賓的Maria帶著5歲女兒拓印蛇形圖案,她表示:「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在遊戲中了解中國文化,比書本知識更有感染力。」據統計,超過60%的參與者選擇將拓印作品作為新年禮物帶走。

「誦三峽詩歌 品奉節臍橙」活動則將文學鑒賞與味覺體驗相結合。英國遊客James身著漢服參與飛花令挑戰,成功答對「春」字詩句後獲贈臍橙一枚。「詩歌與水果的搭配太巧妙了!既能感受文學之美,又能品嘗地方特產,這才是真正的沈浸式體驗。」此類創意策劃不僅啟用傳統文化活力,也為跨文化傳播開辟新路徑。

隨著入境遊市場的持續升溫,三峽博物館正加速從「地方性場館」向「國際文化客廳」轉型。邱曉玲說,「我們將以此次春節服務為契機,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博合作,推動巴渝文化IP的全球傳播。」

多語種服務的細致入微、年味展覽的別出心裁、互動體驗的精彩紛呈,三峽博物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的使命擔當。當古老的巴渝文明遇見多元的世界文化,這場發生在長江之濱的文明對話,正書寫著新時代文旅融合的精彩篇章。

(本文圖片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