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了!我也跟風換了電車,一年後顛覆認知:這些真相沒人敢說!
去年,我腦袋一熱,把開了多年的燃油車賣了,換了一輛國產新勢力的電動車。那時,銷售的話就像迷魂湯,「這車充滿電能跑600公裏,每公裏成本才8分錢!」如今看來,這話和「吃了這減肥藥能瘦20斤」沒啥兩樣,太不靠譜。
起初,我沈浸在新車的喜悅中,覺得自己緊跟時代潮流,邁向了環保又省錢的新生活。可現實卻很快給了我當頭一棒。第一次開著它出遠門,從北京去天津,導航顯示120公裏,我心想這600公裏續航的車,跑這點路還不是小菜一碟?結果,剛開到一半,電量掉得比雙十一搶購時的余額還快。我慌了,只能以60公裏的時速小心翼翼地往前挪,聽著後面貨車瘋狂按喇叭,心裏別提多煎熬。
到了冬天,情況更糟。零下10度的早上,我眼睜睜看著續航從350公裏瞬間掉到180公裏,嚇得我趕緊把暖風關了。再加上小區裝不了充電樁,每天下班後,我都得加入「搶樁大戰」。上周五晚上在商場地下車庫,為了搶最後一個充電位,我差點和一個開特斯拉的大哥打起來。更氣人的是,有次好不容易充上電,去吃個飯的功夫回來,充電槍居然被人拔了,上面還貼了張紙條:「急用,謝謝」。
本以為電車保養便宜,可上個月去4S店,被告知要給電池做「深度健康檢測」,收費2800元!保險費更是離譜,去年我的燃油車保費4000多,今年這電車直接翻倍。保險公司的人坦言:「姐,這車換個電池組比車還貴,我們也很無奈啊。」還有那所謂的「終身質保」,上個月發現電池衰減嚴重,4S店查完記錄卻說:「不好意思,您去年跑了3萬1千公裏,我們質保只保3萬以內的。」敢情這「終身」是按年計算的?
不過,開了一年電車,也不全是糟心事。有一次,我算了筆賬,去杭州300公裏,高鐵票兩人來回要640元,還不算打車錢;開車的話,過路費來回240元,充電只需80元,要是再接兩個順風單,還能小賺一筆。那一刻,我又覺得這電車買得挺值。
現在,我手機屏保換成了加油站的照片,倒不是真懷念加油的日子,而是提醒自己,買車不能只聽一面之詞。電車有它的好,也有讓人頭疼的地方。零下15度時,充電速度慢得像蝸牛,充著還自動掉電;在充電站坐兩小時,電量才從20%充到65%,人都快凍僵了。但日常通勤,它又比燃油車省錢、省心。
開了這一年電車,我總結出幾條真理:買車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用車需求,有固定車位能裝充電樁,電車絕對是個好選擇;要是經常跑長途,或者居住的地方充電設施不完善,那可得慎重考慮。畢竟,買車不是小事,多做點功課,才能少踩點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