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為了成功,需要多少失敗?

2024-09-04情感

悠然面對失敗

成功與失敗有必然的聯系麽?雖然很多勵誌方面的心靈雞湯試圖將成功與失敗捆綁在一起,鼓勵一下遭遇挫折的人,但這太難令人信服了。現實中,誰不想要一場壓倒性的勝利呢?

然而,如果你想獲得成功——非常巨大的那種,科學家卻建議你接受心靈雞湯的洗腦。換句話說,為了獲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你應該犯錯。

愛因史坦和莫札特都是各自領域內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天才,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沒有站在「頂峰」上向世人宣布自己多麽具備事業心。相反,他們對待工作都是隨和的B型人格——懂得退讓,避免摩擦,接受失敗。遇到想不通的物理難題,愛因史坦會躺下來,盯著空白的天花板,放松思緒;沒有靈感時,莫札特也從不逼迫自己用「蠻力」寫出音符,他會出去散步,或者乘馬車旅行。

現代學習理論認為,我們不可能總以最高的效率學習和工作,做事必然會遇到「高峰」和「低谷」。這意味著你在完成重大任務之前,你將不得不遇到一些挫折。愛因史坦和莫札特的悠閑態度的好處在於,它為失敗留出了空間,節省了無謂的精神損耗。

失敗多少才有意義?

悠然面對失敗的心態,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但你不能只是泛泛地說要接受失敗。想要得到最大的收獲,你還需要在失敗與成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這就好比考試,你如果經常拿到滿分的成績,那可能並非代表你很成功,而只是你挑戰的難度不夠。反過來說,如果你經常得分少於半數,那你很可能不適合學這門課程。玩遊戲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你還沒出新手村就頻頻遇到大佬級別的敵人,這種遊戲你應該沒多少興趣會玩下去。反之,你從頭到尾砍瓜切菜般地過關斬將,也鍛煉不了遊戲技術。這就是為什麽所有遊戲,一開始都給你簡單的任務,然後隨著遊戲實力的提升,徐徐提升難度,讓你玩起來充滿樂趣。

所以,失敗多少才有意義?

人工智慧模擬實驗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模擬,對這個問題作了解答。

科學家認為,人工智慧本質上是機器學習,它與人類學習非常相似。在人工智慧中,科學家模擬一個神經網路,用大量的任務(比如辨識影像、判斷數位的奇偶)去訓練這個網路,讓網路學會自己做判斷。網路內部有大量參數隨著訓練不斷變化,就相當於人腦在工作和學習中提高技藝。

每一次訓練,都是先讓網路對任務做出自己的判斷,然後任務再給它一個反饋。如果網路判斷正確,它就會加深鞏固現有的參數;如果判斷錯了,它就調整參數。這跟人腦工作也很像:只有當你判斷錯誤的時候,才說明某些知識對你來說是新的,你才能學習獲得提升。科學家可以決定用什麽難度的任務去訓練這個網路。如果任務難度太低,網路每次都能判斷正確,那顯然無法提高判斷水平;如果任務難度太高,網路總是猜錯,那它的參數就會無所適從地變來變去,水平提升不大。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每次訓練中網路判斷的錯誤率是多少,才是提升水平最有效的呢?科學家做了大量的模擬實驗,又輔以數學理論做推導,結果得出:在執行任務時,當網路的錯誤率為15.87%時,它們的學習速度是最快的。

「15.87%定律」

在人工智慧模擬實驗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15.87%定律」——15.87%的失敗率,是幫助你在工作或學習中得到最大收獲的最優「失敗—成功」配比。因為人腦本質上就是一個神經網路,科學家認為上述研究具有普遍的意義,也就是說,15.87%這個數值在人類任何一個工作或學習領域中都不會太離譜。

但你要明白,這並不是鼓勵你做什麽事情只要做成84.13%就行了。畢竟,一個只能考85分的學生,去不了頂級大學。「15.87%定律」的指導意義在於——無論做什麽事情,不要好高騖遠,貿然挑戰難度過高的目標,那會使你得不償失;也不要降低標準,專門挑揀過於簡單的任務,那會讓你感到無聊。

只有合理地為自己匹配難度,從「舒適區」跳出15.87%,又不會因此恐慌,才能腳踏實地,去接近100%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