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為什麽越來越多學生得抑郁癥?提醒:青少年有這3種情況,別忽視

2025-04-16情感

走在校園裏,你或許會發現,有些學生不再像從前那樣活力滿滿、蹦蹦跳跳。他們耷拉著腦袋,眼神裏透著疲憊和迷茫。曾經熱鬧的課間,也有那麽幾個孩子總是獨自坐在角落,默默發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背後可能隱藏著大問題。

在大家的印象裏,抑郁癥好像離學生群體很遠,可現實卻給了我們沈重一擊。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中都有抑郁傾向的孩子。更讓人揪心的是,很多患病的學生成績不錯,性格也不古怪,家長也盡心盡力照顧,可他們還是被抑郁癥纏上了。這背後的原因,遠不是簡單的 「壓力大」 能解釋清楚的。

先來說說身體上那些奇怪的癥狀。不少學生常常被各種疼痛折磨,一會兒頭疼,疼起來就像腦袋裏有個小錘子在不停地敲;一會兒胃痛,那種隱隱的痛仿佛一只小手在揪著胃。還有胸悶、心跳發緊的情況,感覺胸口像壓了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來。家長們帶著孩子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可結果顯示各項指標都正常。其實,這在醫學上叫 「軀體化」,是孩子內心壓抑的情緒在 「搞鬼」。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身體就像一個拉響警報的哨子,用疼痛來提醒大家:孩子的心理出問題啦!

有研究人員跟蹤了 324 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態,結果讓人震驚:超過 41% 的抑郁患者,最早去醫院看病,居然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其中腹部隱痛和頭部鈍痛最為常見。這些學生就像在迷霧中摸索,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麽了。身邊的人還不理解,家長覺得孩子是在找借口逃避學習,老師也認為這是孩子情緒化的表現。孩子心裏的苦沒處說,只能獨自承受,這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就像掉進了一個黑暗的深淵,越陷越深。

睡眠問題也是一個危險訊號。夜晚本該是放松休息的時候,可很多學生躺在床上卻翻來覆去,怎麽也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還會早早醒來,或者睡得很淺,一點點動靜就會被驚醒,噩夢還一個接著一個,仿佛置身於恐怖電影之中。家長們看到孩子這樣,往往只是簡單地勸早點睡,或者讓孩子別瞎想。但他們不知道,對於抑郁的學生來說,睡眠障礙是抑郁的 「先頭部隊」。這可不是因為熬夜,而是身體裏的褪黑素和皮質醇分泌亂了套,就像鐘表的指標走得亂七八糟,整個生理機制都失調了。

2021 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釋出的中學生心理調查數據顯示,約 67% 有抑郁傾向的學生,在癥狀出現前三個月內,睡眠品質持續下降。而且,這些學生在被診斷時,大多都達到了中度以上的抑郁程度。睡眠不好可不是個小問題,它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一旦倒下,後面的問題就接踵而至。睡不好,情緒調節能力就會變差,大腦沒辦法在夜間修復情緒系統,白天的負面情緒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陷入惡性迴圈。

更糟糕的是,睡眠結構一旦被打亂,可不是多睡一會兒就能補回來的。青少年正處在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腦電波像一群活潑的小精靈,在不同睡眠階段頻繁切換。長期睡眠不好,會讓海馬體這個 「情緒小衛士」 活性下降,直接影響孩子處理情緒和整合記憶的能力。慢慢地,孩子就像失去了情緒的 「遙控器」,變得沈默、冷淡、反應遲緩,很多家長還以為孩子變懂事了,其實孩子是在一步步走向麻木。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點,就是註意力。課堂上,有些學生眼神遊離,老師講的內容就像耳邊風,聽了就忘;寫作業的時候,也總是粗心大意,錯誤百出。這可不是孩子偷懶或者態度不認真,而是抑郁癥在悄悄作祟。抑郁癥會影響額葉區域的血流量,就像給大腦的 「發動機」 斷了油,大腦的執行功能受到影響。註意力維持、工作切換、反應抑制這些能力都下降了,大腦就像一台卡頓的電腦,任務來了處理不過來,只能丟三落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做過一個實驗,給健康青少年和中度抑郁青少年做功能性磁共振掃描,對比他們的腦功能圖譜。結果發現,中度抑郁的青少年在做簡單任務時,額葉區啟用明顯不足,註意力網路也不完整,執行任務時反應時間比健康青少年延遲約 0.8 秒。別小看這 0.8 秒,日積月累下來,學習效率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孩子的失敗感也越來越強。而且,註意力不集中還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崩塌。他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變笨了,是不是比別人差,這種懷疑慢慢變成自我否定,最後幹脆放棄努力。家長和老師看到的只是孩子成績下滑、態度敷衍,卻沒看到孩子內心已經陷入了絕望的漩渦。

咱們講這些,可不是要給每個成績下降或者有點小情緒的孩子都貼上 「抑郁」 的標簽,而是想讓大家知道,學生的心理狀態遠不是簡單的問卷和詢問就能了解的。他們不會直白地說 「我不開心」「我很痛苦」,只會說 「我頭疼」「我睡不著」「我不想寫作業」。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背後,有著復雜的病理機制。如果家長、老師和社會不了解這些,就只能在表面上猜測、判斷,根本幫不到孩子。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求助,只能在黑暗中獨自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