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孤獨是種病

2024-12-01情感

每個人都有過面對孤獨的感受,初到陌生環境舉目無親獨自漂泊、努力生活卻無人分享喜悅和分擔痛苦、身體有恙但無人陪伴和安慰、面對未知充滿恐懼和不安……如若孤獨的情緒常在,對身心健康不利。孤獨是一種與社會脫節的主觀體驗,現在被廣泛認為是健康的不良風險因素。近日,廣州醫科大學學者進行的研究還發現,孤獨與30種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其中精神/行為障礙風險更是升高了61%。

01

孤獨與30種疾病相關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看風景,一個人微笑,一個人聽歌,一個人做事......任何時候,都形單影只。這樣的生活狀態並不適合大多數人。

研究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47.61萬名參與者中位隨訪12.2年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有4.9%的人孤獨,其中更可能為女性、肥胖者、受教育程度低者、習慣不健康(如吸煙、缺乏運動)者。

在考慮了年齡、性別、體重指數、體力活動等影響後,孤獨與13類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其中尤為顯著的是精神/行為障礙。與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罹患精神/行為障礙的風險升高了61%。

就個體疾病而言,在校正了可能的混雜因素和多重比較之後,孤獨與30種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其中,孤獨與創傷後應激障礙(風險升高118%)、抑郁(風險升高115%)、焦慮(風險升高82%)、精神分裂(風險升高81%)、慢性阻塞性肺病(風險升高51%)關系最為密切。研究者還將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和美國健康與退休研究作為支持佇列進行了分析,結果相似。在這兩個支持佇列中,孤獨與精神/行為障礙的關聯最強,其次是呼吸、消化、神經和迴圈系統疾病。

研究者還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孤獨個體14種疾病的10年累積發病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其中最高的是消化系統疾病和迴圈系統疾病,其次是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疾病和內分泌系統疾病。

研究者進一步進行了孟德爾遺傳分析,結果顯示,孤獨遺傳學傾向與甲狀腺功能減退、哮喘、抑郁、睡眠呼吸暫停、興奮劑濫用、聽力損失存在聯系。

全轉錄組關聯研究分析顯示,與孤獨相關的基因表現與杏仁核、基底神經節、小腦、內臟脂肪、甲狀腺、胃食管交界、培養成纖維細胞、乳腺組織等有關。

0 2

孤獨是種社會公共流行病

當一個人的生活只剩下自己,集體多彩活動的吸重力就會被降到最低。一切隨自己的喜好行事,不會按時起床、鮮少參加運動、吃飯敷衍了事、對未來也缺少了一份期待……

2023年,美國公共衛生局曾釋出了一份長達85頁的研究報告,特別指出「孤獨」或「社會孤立」是種公共衛生流行疾病。社會孤立,是指客觀上很少有社會關系,或社會互動很少。而孤獨是一種主觀的內在狀態。報告稱,孤獨和社會孤立分別增加26%和29%的過早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煙。

此前的一些研究也說明,孤獨是諸多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哈爾濱醫科大學學者在【自然】子刊上發表的一項納入全球220多萬人的90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分析顯示,孤獨或社會孤立的人,死亡風險高。研究者指出,孤獨或社會孤立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有許多理論證明這一點。社交孤立或孤獨的人不太可能健康飲食和定期鍛煉,更可能吸煙和飲酒。此外,社交孤立與炎癥和免疫系統減弱有關。社交孤立的人不太可能得到醫療護理,因為他們的社群網路較小。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研究人員聯合哈佛大學布列根和婦女醫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安貞醫院學者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一項研究證實,社交孤立和孤獨都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研究顯示,感覺孤獨和較少參與休閑/社交活動的人,2型糖尿病風險分別增加4%和3%,而與朋友或家人接觸較多的人2型糖尿病風險則較低。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抑郁癥狀較重,以及睡眠差和感到孤獨者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0 3

社會聯系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人類需要群居生活,孤獨並不應該時時刻刻占據我們的生活。擺脫孤獨,回歸集體生活,才能體會到世間美好。

社會聯系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與食物、水和住所一樣對生命至關重要。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還顯示,孤獨的影響可能在生命早期開始,並持續一生。兒童時期的社交孤立與肥胖、高血壓和成人血糖水平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增加有關。因此,擺脫孤獨也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美國公共衛生局的報告對擺脫孤獨給出了建議:了解社會聯系的益處和與社會脫節的後果,這關系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與他人保持持續、頻繁和高品質的互動,投入時間培養人際關系,每天抽出時間與朋友或家人聯系;盡量減少在談話中分心,以提高與他人相處的品質。例如,在與朋友吃飯、談話和與家人共度時光時,不要玩手機;透過幫助家人、同事、朋友或社群中的陌生人,或參與社群服務,尋找服務他人的機會;積極與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接觸,以增進對他人的理解和與他人的聯系,感受到各種聯系帶來的好處;參加社會和社群團體活動,以培養歸屬感和目標感;減少導致與他人脫節的行為,包括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減少看螢幕的時間;在與孤獨或孤立作鬥爭的時候,透過聯系家人、朋友、咨詢師、醫務工作者尋求幫助;向醫務工作者講述生活中的重大社會變化,這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潛在的健康影響,並用於指導提供減輕健康風險的建議;在考慮與他人互動時,要問自己一些關鍵問題:如何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改變?如何尊重他人?我該如何服務?怎樣才能體現對他人的關心和承諾?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