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顯得死氣沈沈的。
長期感受不到開心,不管做什麽都提不起勁;
明明沒發生大事,但就是筋疲力盡,不管怎麽休息,都覺得很累;
腦子永遠停不下來地轉,越想越焦慮、內耗;
一直喝中藥調理身體,但依舊氣血不足、身弱體虛。
這種狀態,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叫「活人微死」:
人明明還活著,卻失去了本該有的精氣神兒。
這自然離不開外部因素的幹擾。
但如果往內看也會發現:
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被物欲、攀比欲、奶頭樂、無效社交等等裹挾著。
因為過度向外追求,背負了太多欲望與幹擾,因而不停內耗,越活越累。
所以我們想要轉運最快的辦法,就是學會清理。
及時掃凈身邊的「垃圾」,便能收獲更輕盈的生活。
正如巴爾查克所說:
「在生活的風浪中,我們應像船長一樣,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清理臟亂房間
網友余元在過去,曾有過一段熱愛「買買買」的時期。
經常這個月的薪資還沒發,她就已經刷爆了信用卡。
直到一次,她臨時被房東通知:
「我要賣房了,你趕緊搬家吧。」
在收拾行李的過程,她陷入了極度的煩躁:
明明房間很小,東西卻堆得到處都是,收拾起來沒完沒了。
單單衣服就有四五百件,其中大多沒穿過幾次。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自己既沒存款,又沒快樂。
有的只是一堆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雜物。」
來源:視覺中國
於是,余元決定學習「斷舍離」。
她先是只帶了20%的生活必需品去往新住處。
然後又為自己定下了4個「生活原則」:
①拒絕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不論是買東西時的小贈品、買菜的塑膠袋,還是親朋好友送的禮物。
只要自己不需要,都一概拒絕,不帶回家囤積。
②精簡物品,只留下必需品和最喜歡的。
例如,衣服,只留最常穿的;
食物,不囤貨,吃完再買;
同種用途的東西,只買一個。
③重復利用舊物。
像是大衣,即便樣子有些舊了,但只要沒壞,依然可以繼續穿。
④修理壞掉的東西,最大程度使用東西的價值,而不是一有問題就丟掉。
一番調整下來,余元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未因為東西變少,而有絲毫不便。
反而因為房間幹凈寬敞,無需費心收拾,心情變得舒暢許多,也更能專註做事了。
來源:視覺中國
她說:
以前,我看似是東西的使用者,其實更像是奴隸。
我為了買更多的東西,要瘋狂地加班,賺更多的錢,租更大的房子。
然後還要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收拾。
到頭來,身心俱疲,沒錢沒閑沒快樂。
不像現在,東西少了,快樂和充實感卻多了。
哈佛大學的研究曾表明:
雜亂的空間會增加我們身體裏的壓力激素。
讓我們更容易焦慮、分心,無法專心做重要的事情。
同時,環境臟亂會讓我們更容易「自暴自棄」,開始拖延、熬夜、暴飲暴食等等。
房間就像一個能量場。
它越是臟亂,越散發著負能量。
久而久之,也會影響著我們變得混亂、煩躁、不自律、沒動力。
想起曾看過的一句話:
「扔掉半櫃子的衣服,才能看清自己是誰;少囤點沒用的東西,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所以啊,中年人想轉運的第一步,就是清理房間。
清理垃圾快樂
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壓力超載。
很多人都像電量只剩20%的老化電池,常年身心俱疲。
因此,無處回血的身心會報復性地渴望一些垃圾快樂:
刷短視訊、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抽煙、喝酒、打遊戲......
這些快樂如果只是偶爾攝入,並不成問題。
最怕的就是上癮。
加州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
受邀參加的是一眾矽谷高管。
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是高壓、高競爭、快節奏。
所以一有空放松,他們就會去抽煙、喝酒、逛社交場所。
但在實驗期間,高管們被要求戒斷這些快樂。
一段時間下來,他們個個註意力渙散、記憶衰退。
要麽開會開到一半,就走神溜號;
要麽材料沒看兩行,已經無法專註;
又或者獨處時感到莫名煩躁、坐立難安。
來源:視覺中國
實驗結果表示:
「垃圾快樂」往往會刺激大腦裏的多巴胺加速分泌,讓人快速感到精神上的愉悅。
但這是大腦制造的「虛假滿足感」。
因為用不了多久,這些快樂就會消失,隨即我們會跌入更強的空虛感。
此外,一旦離開這些快樂,我們將變得極度不適應,進而感到焦慮。
所以,如果想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滿足感。
需要一點點地清理「垃圾快樂」。
例如,每次想抽煙減壓時,都可以嚼口香糖+深呼吸10次;
把酒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增加我們喝酒的難度;
家裏完全不囤零食和飲料;
每晚刷短視訊前,先翻10頁的書。
等等。
想起【原子習慣】中曾說:
「你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要改變系統。」
我們沈迷垃圾快樂,是因為大腦養成了固定的條件反射:
例如一感到壓力,就想吃高熱量的東西。
因此,我們只需要給大腦換個「條件反射」。
以後如果感到壓力時,不妨出門走路放風10分鐘。
多堅持幾次,漸漸就能替換掉垃圾快樂。
來源:視覺中國
清理無效社交
一位作家曾說:
「很多人之所以廢掉,是因為他爛在了無效的生活圈裏。」
回顧我們的生活,一定能發現不少這樣的社交關系:
在公司為了合群,總是在下班後加入大家的酒局、聚餐、各種團建;
每次回老家,都要和各路朋友喝到不醉不歸;
為了拓展人脈,一遇到新朋友就要加個微信,還要定期在朋友圈為他們點贊,刷存在感。
然而這些努力換來了什麽呢?
時間沒了、啤酒肚大了、身體累了、個人能力廢了......
老舍的【離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張大哥是財政所的科員,平時沒事就愛奔赴各種宴會,結交人脈。
又或者,誰遇上點難處,他都會拼盡全力地幫忙。
他總覺得,只要多認識人,多幫助人,以後別人也會為自己所用。
那時,張大哥身邊總圍著一群朋友,誇他仗義、熱心。
然而不久後,張大哥突然失業了。
兒子也因為惹事被抓了。
為了救出兒子,張大哥到處找人幫忙。
結果呢?
過往的那些朋友,要麽避而不見,要麽推脫自己無能為力。
來源:視覺中國
不論看起來多熱鬧,成年人的社交終歸只有一個原則:
互利互惠。
能夠長期保持的關系,都需要為彼此適當地提供價值。
學者亨利·亞當斯曾說過:
「一生交一個朋友稱得上充足,交兩個朋友稱得上眾多,交三個朋友稱得上難得。」
其實我們這一生,真正能擁有的朋友是很少的。
絕大部份都是過客,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某個階段。
所以,差不多就行了。
就像錢鍾書所說: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畢竟,只有刪除100個點贊之交,才能留出時間給1個真正重要的人;
遠離了酒桌上的稱兄道弟,才能擁有獨處時的平靜自在;
不再在朋友圈裏刷存在感,才有功夫自我精進,在生活中活出存在感。
清理無效社交,把時間「浪費」在重要的人事物上,才是中年人真正的清醒。
來源:視覺中國
清理內耗大腦
如今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總覺得大腦很累,止不住地思考。
越是希望自己不要想,要休息,腦子就轉得越快,頭痛得更厲害。
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焦慮內耗導致的思慮過度;
也可能是接收太多碎片化資訊,造成了大腦的資訊過載;
還可能是作為腦力工作者,用腦過度。
其實讓大腦靜下來的方法並不難,那就是——
規律作息,戒斷幹擾,專註當下。
近來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去寺廟做義工,短期生活幾天,
在廟裏,他們需要遵循嚴格的作息:
早上五點半起床,六點半做早課,七點吃早餐。
中午十一點吃午餐。
下午四點做晚課,五點吃晚餐。
晚上九點半睡覺。
此外,每天早晚還要各抽2個小時,去打掃禪堂。
不僅如此,義工還要遵守嚴格的「廟門規矩」:
例如,嚴格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和頻率;
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
到點了就要睡覺和起床。
等等。
如此古板的規矩,雖然不太符合現代人的作息習慣,卻真正治好了不少人的內耗。
讓他們開始吃得香,睡得好。
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很多人的內耗,都源於要麽活在對過去的懊悔中,要麽活在對未來的擔憂中。
卻唯獨沒活在此時此刻。
但在一些清規戒律的要求下,人變得踏實且安定:
什麽時間,就要做什麽事情。
吃飯就專心吃飯,睡覺就踏實睡覺。
該用功時用功,該休息時休息。
少低頭玩手機,多擡頭看天空,放輕松。
其實我們也可以借鑒這個思路:
①給自己定一個大致的日常作息時間,訓練自己「什麽時間就做什麽事」。
②每天晚上定時放下手機,關掉社交軟體,戒斷外界資訊的幹擾。
③每天選一件小事專註,訓練自己「專註當下」的能力。
像洗碗時感受水流的溫度,或者剝橘子時觀察其脈絡走向。
④把腦子裏糾結的事情寫下來,找個時間專門去解決它。
⑤用具體的行動代替抽象的糾結。
例如,立刻做5分鐘的家務,比思考2小時「要不要做」更能緩解內耗。
來源:視覺中國
歸根結底一句話: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在文章的最後,想和大家說:
人生唯有學會修剪「邊角料」,才能輕裝上陣,全力爭取真正重要的東西。
希望每個人都能越活越輕松自在。
你是否也覺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死氣沈沈呢?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來評論區和大家聊聊~
來源: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