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貧窮人格,就是不管對於什麽樣的觀點,自己總是會在那裏立馬擡杠,條件反射一樣快速地豎起反駁的旗幟。
表面看這類人很有「主見」,思維活躍,實則不過是在言語之中悄然為自己築起一座孤島,硬是自以為是地隔絕了真理的光亮,拒絕了情感的溫度。
實際上,那些習慣性擡杠的人,就是以「反駁」的方式,硬生生把自己帶進了一座精神上的貧窮當中,最終頭腦貧瘠,心靈幹涸,生活乏味,終將把屬於生命困在自我編織的荊棘牢籠裏。

習慣性反駁:自我設限的迷墻
人,越是喜歡擡杠,就越容易與人在言語上修建一座高墻,你覺得是在防禦外人對自我思想的侵襲,實則不過是愚蠢地將自己困於其中。
每一次不經過大腦思考、脫口而出的「不」字,不過是在給自己的心靈之窗釘上一塊鋼板,硬生生隔絕了外界的清風,擋住了人間的陽光。
說白了,愛擡杠的人,本質上就是喜歡懷疑,習慣懷疑,愛上懷疑,但偏偏自己又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至於明明自己沒有任何站得住的觀點,卻偏偏喜歡立馬推倒別人的觀點,而自己最終也會化為迷宮之中原地打轉的思維囚徒。
顯然,人越愛擡杠,表面上來看是維護住了自己的權威,可另外一方面又無知又傲慢地暴露了自己對新事物和不同聲音的深層恐懼。
最終,思維疆域從走向狹隘而變得僵硬,最終也淪為了一種令人不願搭理的貧瘠荒原,如同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曾慨嘆的那樣:「我們聽到的一切都只是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視角,不是真相。」
習慣性擡杠者,永遠只會將自我的視角當作唯一真相,然後又無知地將外界一切不同的聲音拒之門外,使自身的靈魂在自我封閉中陷入貧瘠。
你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一直都喜歡聽見不同的聲音,吸收外界不同的觀點,然後進行一番必要的篩選和改變。
最終在思想交鋒中,把自己帶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裏,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聲嘶力竭的否定,而是源於開放性的包容的勇氣。唯有打破習慣性反駁的桎梏,戒掉反駁欲望,慢慢才能從貧瘠中突圍,讓自己的思想重新獲得滋養與成長的可能。
習慣性反駁關系之網的裂痕
很顯然,一個人越是愛反駁,就越可能把周邊的關系搞得更糟糕,當反駁成為本能,人際關系便如脆弱的蛛網一般,在每一次不經意的擡杠中,甚至是故意的反駁下開始走向撕裂。
可以說,那些習慣性擡杠者,仿佛手持一把無形利刃,在每一次交流中無情地留下細微傷痕,日積月累,終成鴻溝,最終關系走向破裂,再也無法恢復。
其實,愛反駁的人,是無知,是沒情商,也是自作自受的,他們習慣了常常在他人分享喜悅時潑上冷水,在探討問題時立即否定。久而久之,必要的真誠的交流如退潮般遠去,哪怕雙方之間的關系是親戚,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但最終也只能剩下客套的寒暄與防備的眼神。
你知道,自己每一次的擡杠,都在悄然磨損著彼此之間信任的基石,最終使自我的心靈成為無人願訪的孤島。
清末有一個落魄文人叫趙翼,他雖然才華橫溢卻因口舌之快屢屢得罪權貴。一次文壇聚會,某官員賦詩抒懷,眾人皆贊意境開闊。獨趙翼嗤笑:「‘天地悠悠’?此陳詞濫調耳,何不‘悠悠天地’倒轉乾坤?」語帶譏誚,令滿堂尷尬。
其友私下好心規勸他收斂一下自己的鋒芒,趙翼卻道:「理不辯不明!」後因類似的事情最終得罪了相關要員,被尋隙革去了微薄功名,而自己的晚景生活則愈加孤寒,其所著書稿亦乏人問津。趙翼縱有滿腹經綸,終被「辯理」之習反噬,落得個門庭冷落,孤燈殘卷的結局。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曾言:「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的確,聰明人說話,是知道為了什麽而說,而愚蠢的人,則習慣性擡杠,滔滔不絕只為滿足表達欲,本能表達也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從而關閉了聆聽的耳朵,失去了人心,最終在喧囂中收獲一片人際上的荒漠,失去了圈子,也失去了必要的生活樂趣。
破繭之道:從反駁走向對話
習慣性擡杠的行為如同繭殼,看似堅固,卻非牢不可破。最終被越來越多的人嫌隙和討厭,那麽自己的生活一定會走向被動,走向困頓。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與其反駁別人,不如學會真誠對話,凡事就事論事,轉變於專註對自我的覺察:當反駁的沖動欲再次湧現時,要及分時辨,並且快速冷靜且清醒地嘗試按下暫停鍵,讓心靈獲得一絲珍貴的緩沖空間。
本傑明·富蘭庫林對此深有體會:「爭辯或許能帶來一次勝利,但更可能讓你永遠失去對方的好感。」
的確,人在無知的時候,只想著透過在觀點上爭辯自己,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甚至只是為了碾壓對方,可實際上,一個人越是想要證明自己,其實就越容易變得固執、可笑。
所以,與其反駁,不如掙脫思維牢籠,讓自己走向更加遼闊的天地裏,如此不與小人纏結,不跟爛人爭辯,更不會跟閑人反駁。
如此,脫離一種貧窮的人格「反駁」裏,掙脫那些無形的枷鎖,從而放下對抗的執念,讓自己走向理解、包容、釋懷,然後一點點地從豐饒的綠洲裏,得到滋養。
真正富足的人生,從來都是願意在貧瘠的土地裏註入一縷縷活水,讓自己的心靈得以自由呼吸,讓自己的精神煥發蓬勃生機。
而不是被習慣性反駁和擡杠,禁錮了自己的思維活力,最終侵蝕了人際關系的情感紐帶,最終在自我封閉的孤島裏走向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