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這一生,至少該有一次,住進自己的小院裏

2025-07-04情感

世間永珍,皆有歸處。人這一生,走得越遠,心越向內而棲。有個院子,不喧、不擾、不爭,聽風過檐下,看月移花影,能納春秋冬夏,也容天地萬物。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人這一生,至少該有一次,住進自己的小院裏。

一院天地,是塵囂外的留白

有個院子,墻不用太高,恰好隔斷市聲,卻攔不住偶然飄來的鄰家飯香。門最好是木的,經了風雨,色澤溫潤,推開時有「吱呀」一聲,像是歲月悠長的回響。

院裏,是世界最質樸的模樣。清晨,第一縷天光穿過薄霧,照在青石板上,喚醒了趴在階前打盹的貓。午後,陽光篩過枝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隨風而動,如水流淌。黃昏,暮色四合,炊煙裊裊,一盞暖黃的燈,就足以溫暖整個院落。

這方寸之地,是生活刻意留下的「空白」。它不像格子間,塞滿了日程與KPI;也不像朋友圈,充斥著光鮮與表演。在這裏,你可以什麽都不做,只是靜靜地坐著,看一朵雲從院墻東頭,慢悠悠地飄到西頭。這無所事事的奢侈,恰是都市人最難得的擁有。

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小院,便是現代人精神上的「南山」。它以一種沈默的姿態,將人從紛繁的世事中剝離,妥帖地安放。

四時風物,是無言的治愈

小院的生命力,藏在四時流轉的光陰裏。

春來時,不知哪一飆風,便吹醒了墻角的幾叢新綠。一枝新蕊,悄然探出頭,帶著怯生生的嬌憨。空氣裏,滿是泥土與花草的芬芳,那是萬物復蘇的信言。

夏日濃蔭,一棵老樹便是最好的華蓋。在樹下擺一張竹榻,手邊一壺涼茶。耳畔是清越的蟬鳴,眼前是明晃晃的日光,心中卻是一片清涼。偶有驟雨至,聽雨打芭蕉,點點滴滴,都敲在心上,洗去一身浮躁。

秋意最是澄明。天高雲淡,風也變得從容。幾片落葉,悠然旋舞而下,鋪成一地金黃。夜裏,月色如霜,沏一壺桂花茶,香氣氤氳,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此情此景,勝過萬語千言。

冬日的小院,素凈簡淡。若能得一場雪,更是幸事。看雪落無聲,將枯枝裝點成瓊枝玉葉,將整個院子覆上一層溫柔的白。此時圍爐而坐,溫一壺酒,讀幾頁閑書,窗外天寒地凍,屋內一室融融,便是人間至暖。

四時風物,周而復始,以其不變的節奏,默默療愈著人心。教會人順應,也教人等待。

半日閑暇,是生活的歸真

小院生活,妙在一個「閑」字。

這「閑」,並非無所事事的空虛,而是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自在與豐盈。

可以在晨曦微露時,侍弄幾株花草,看露珠在葉尖捲動,感受生命的律動。可以擇一個尋常午後,搬一把藤椅,置於廊下,捧一本閑書,讀倦了便和衣小憩,夢裏都是陽光的味道。

也可以邀三五知己,小院圍坐,不談俗事,只敘清歡。一盤棋,一壺茶,任光陰在棋盤的楚河漢界間悄然流走。話不必多,一個眼神,一次會心的笑,便已知曉彼此的默契。

在這裏,時間仿佛被放慢了腳步。不必追趕,不必焦慮,人終於可以從各種身份與標簽中脫離出來,回歸為一個最本真的自己。那個對一草一木都心懷歡喜,對一陣清風都心存感激的自己。

繁華落盡,願有一院,可容清歡;人世紛擾,願有一隅,不染塵埃。

一院,一樹,一光陰;一人,一心,一清歡。人這一生,至少該有一次,住進自己的小院裏。

- End -

來源|黛青,圖片網路,若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