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為什麽你總是發脾氣?

2025-01-12情感

今天我們繼續讀【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的第二章—— 搜尋物件:隱藏的大象。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車身上一道疑似刮痕、亂放在地上的襪子、一個簡短的電話詢問,又或是一位憤怒的鄰居,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能讓當事人的情緒掀起巨大波瀾。

這些生活中的小插曲,為何能輕易觸動他們內心的情緒開關呢?這是因為它們觸及了當事人內心深處的痛點,而這些痛點又與他們過往的經歷緊密相連。

就好比冰山一角,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小事,實則在水下隱藏著龐大的「大象」。

那麽,這些「大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反映了人們怎樣的心理需求呢?

1

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這就涉及到書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 基本需求。

就像書中所說: 「基本需求對於理解隱藏的大象至關重要。」 咱們人的需求啊,是分不同層次的。

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像飲食、睡眠、保暖這些,到更高層次的愛、歸屬感、尊重,再到自我實作,這些需求就像一座金字塔,層層遞進。

只有當底層的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我們才會有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

如果底層需求一直受挫,那我們就會被困在這個層次,難以自拔。

比如說,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與安全感,那他長大後,可能就會在人際關系中變得極度敏感,拼命地去尋找那份缺失的愛。

這時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觸動他內心深處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讓他情緒失控。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 需求層次理論 ,就很好地闡述了這個觀點。

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受重視以及自我實作。

當我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像失去了平衡的天平,內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而且啊,這些基本需求在我們童年時期尤為重要。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幼兒時期沒有一個持續的、有愛心的陪伴者提供安全、溫暖、啟發等,幼兒的大腦發育都會受到損害。

要是在這個關鍵時期,基本需求屢屢受挫,那他們長大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就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

2

需求受挫催生「大象」

那麽,這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大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就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 基本需求受挫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就像書中提到的,當孩子表達某些情感時,如果一再受阻,他們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認可,是「不受歡迎」的。

比如說,一個孩子因為覺得在兄弟姐妹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生氣,向父親傾訴時,父親卻試圖淡化,說「不是這麽回事呀,別總是這麽嫉妒。」 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內心的委屈和憤怒得不到宣泄。

又比如,一個學生早上肚子疼不想去學校,母親只是安撫地回應「會過去的,很快就不疼了」,當孩子說出害怕班上同學取笑時,母親卻因要上班而不耐煩,讓孩子「保護好自己」,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恐懼。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幾乎沒有機會去反思這些負面評價,久而久之, 「不受歡迎」 的標簽就印刻在內心,對基本需求的理解也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形成內心的「大象」。

3

MEA公式解析情緒

為了幫咱們更清楚地理解情緒產生的緣由,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MEA公式。

這裏的「A」代表情緒激動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M」代表蚊子,也就是那些引發情緒的小事,「E」代表大象,即隱藏在背後的深層原因。

就拿麗莎來說,當她得知上司突然要求談話時,心裏「咯噔」一下,頓時感到不安,腦海中立刻閃過「他肯定又在挑刺兒」的念頭。

這裏,上司的談話要求就是那只「蚊子」,不安的情緒是「A」,而讓她產生這種不安的根源,是她童年時期經常被父母無端指責,導致她內心極度渴望得到認可,害怕犯錯被批評,這就是藏在背後的「大象」E。

再比如,半夜電話鈴響,有人可能會生氣,覺得是騷擾電話,也有人會害怕,擔心是壞訊息。

同樣的「蚊子」,不同的情緒反應,皆因每個人背後的「大象」不同。

這只「大象」由過往的經歷、未被滿足的基本需求塑造而成,時刻影響著我們對當下事件的感受。

4

自我保護與形象塑造

當這些痛點被觸動時,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就會像開啟了 防禦機制 一樣,迅速啟動 自我保護程式。

還是拿麗莎來說,她面對鄰居的指責,內心的恐懼瞬間被點燃,腦海中立刻浮現出 「但願她相信不是我發出的雜訊」 這樣的想法。

這背後其實是她根深蒂固的觀念在起作用:「我可不能惹麻煩」、「我無法忍受有人對我生氣,我不願失去他們的友愛和認同。」

所以,她的行為模式就是對所有人都展現出友善,極力避開任何可能的沖突。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也在悄然形成。

麗莎覺得自己 「必須一直聽話和保持友善,否則就不討人喜愛了」,這是她的自我形象;

而她眼中的他人形象則是 「如果我反叛,就會受到懲罰」。

這種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相互影響,如同一個惡性迴圈,讓她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愈發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只能不斷地 壓抑內心的需求,以換取表面的和平。

再看斯特凡,當他感覺自己被車主忽視、不被尊重時,內心的憤怒至極,「我不能接受別人對我這種態度。」

他的自我保護程式是 「必須自我防衛,否則就不會被人認真對待。」於是,他選擇大聲捍衛自己的權利,甚至透過貶低他人來找回自己的自尊。

他的自我形象是 「我比別人差,別人都更優秀」,他人形象則是 「大多數人都很傲慢,因為我的出身瞧不起我」。

這些形象源於他 童年因社會地位差異而受傷的經歷 ,長大後一旦遇到類似觸動痛點的情況,就會不自覺地重現這種應對模式。

還有安娜看到彼得亂放的襪子大發雷霆,是因為她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尊重和自主的空間,可現實卻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被忽視。

她的自我保護程式是 「我必須把個人的願望放在一邊!履行職責,就會得到呵護和重視。」

然而,這種過時的應對策略如今已不再奏效,反而 讓她在家庭中愈發感到失落和無助。

她的自我形象是 「我自己並不重要」,他人形象是 「每個人都在履行自己的義務,大家總是疲憊不堪,沒有時間彼此關愛。我本人的需求可能會苛求別人」。

彼得面對安娜的抱怨,一方面害怕沖突,想要退縮;另一方面,內心又充滿內疚,覺得自己沒有滿足妻子的期望。

他的自我保護程式是 「如果我不聽從她的,就會失去她的關註!」「我妻子的不滿是我的錯!」

他習慣強調疲憊,選擇逃避,避免公開討論問題,這源於他 童年時母親過度幹預,導致他不知該如何平衡自主與服從。

他的自我形象是 「如果我表達自己的需求,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他人形象是 「別人認為我應該對他們的不滿情緒負責,想主宰我」。

而塞巴斯蒂安呢,在度假準備食物的小插曲中,因朋友的簡短回答而心情低落,覺得「他們不需要我」。

害怕被拒絕,害怕失去穩定的關系 ,自我保護程式是 「我不受歡迎,當我做出成績時,他們才需要我。」

所以他常常選擇逃避,避免讓自己陷入可能被拒絕的情境。

他的自我形象是 「我現在這樣還不夠好」,他人形象是 「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才會對我示好」。

下面來一起來看一下比較常見的七種典型「大象」

5

七種典型「大象」剖析

(一)「我害怕失去呵護」(麗莎的大象)

麗莎面對鄰居的無端指責,內心滿是恐懼與委屈,只盼著鄰居相信噪音不是自己發出的。

這源於她 童年時家庭的動蕩,父親的權威、母親的軟弱,姐姐的叛逆常引發父親暴怒。

一次姐姐與父親激烈沖突,麗莎在害怕與同情間不知所措,父親隨後的態度讓她明白,乖巧、不惹麻煩才能獲關愛。

此後,她將避免沖突、迎合他人內化為自我保護方式,對愛和呵護的渴望愈發強烈。

所以,當鄰居發怒,她害怕沖突、失去保護的痛點瞬間觸發,童年恐懼再度襲來。

(二)「我沒有受到尊重」(斯特凡的大象)

斯特凡新車被疑受損,對方車主冷漠回應,他怒火中燒,覺得尊嚴受損。

童年時,他家周圍草地被豪華住宅占,踢球受限,還常因孩子踢球碰豪車遭鄰居抱怨,父母謙卑,他還曾被迫向鄰居道歉, 深感羞辱

青春期朋友轉學、愛好改變,使他 自尊心再度受挫。

成年後事業有成,內心對尊重的渴望仍然強烈,遇類似輕視,童年傷疤就被揭開,憤怒難平。

(三)「我無法劃定自己的界限」(彼得的大象)

安娜因彼得亂放襪子抱怨,彼得既覺疲憊想休息,又因妻子責備勾起童年母親過度幹預的矛盾心理。

母親從小精心照顧卻過度保護,青春期他反抗卻遭遇冷戰,讓他學會 壓抑需求、逃避沖突

如今面對安娜,他內疚又無奈,不知如何平衡妻子期望與自主渴望,童年創傷使他在夫妻關系中陷入困境。

(四)「我渴望得到重視和尊重」(安娜的大象)

安娜看到彼得亂放襪子大發雷霆,因她童年在家庭未獲足夠關愛與重視。

父母工作忙,家庭沈悶,她幫忙付出多,情感回應少,只有做好家務才獲短暫認可。

成年後,渴望在新家庭得丈夫尊重與關愛,可彼得的行為讓她覺得付出被忽視,童年 不被重視的痛點重現 ,便嘮叨表達不滿,試圖找回缺失尊重。

(五)「我感到格格不入」(塞巴斯蒂安的大象)

塞巴斯蒂安度假準備食物遇波折,朋友簡短回應讓他心情低落,覺得自己不受歡迎。

童年父母忙、性格內向,弟弟妹妹出生後他被冷落,努力幫忙只為 證明自己的價值。

長大後,對他人認可的依賴仍在,朋友小舉動就能讓他懷疑自己,害怕被拒的痛點影響情緒,社交屢受挫。

(六)「我總是不得不退讓」(西比莉、保羅和安妮特的大象)

西比莉在超市遭遇了一位插隊的顧客,她禮貌地提醒對方,卻遭到了嘲笑。盡管感到憤怒,她還是抑制了自己的情緒,因為她記得父母的教誨——要謙遜有禮,不可自私。

自幼,西比莉便不與小朋友們爭搶玩具,即使在小學時面對搶答機會,她也總是本能地選擇退讓。

對關註和公平的需求往往被忽視 ,不敢表達不滿,擔心這會招致父母的責備,甚至質疑自己的價值觀。

保羅在餐廳等待服務多時卻無人問津,而鄰桌一到便立即得到服務,這讓他感到自己被邊緣化,憤怒之下質問服務員。

這種感覺源於他的童年經歷, 父親的缺席和母親獨自撫養他的艱辛,常常使他被忽視。

這讓他感到自己並不重要,為了吸引關註,他常常帶著糖果去學校,渴望得到重視。這段經歷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創傷。

安妮特的丈夫經常加班,有次,他讓安尼特購買食材,但態度顯得敷衍,這讓她感到非常生氣。

這種情緒的根源是因為她的童年,當時她的弟弟總是受到更多的偏愛,而她承擔了更多的家務, 自己的需求卻往往被忽視。

這讓她學會了理智地體諒他人,並習慣性地將自己置於次要位置。

婚後,她自然而然地將丈夫的需求置於首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付出與報酬並不對等,她沒有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導致憤怒不斷積累。

(七)「沒有人在乎我」(馬庫斯的大象)

馬庫斯退休後過著獨居生活,與姐姐的聯系寥寥無幾,他的唯一伴侶是一只狗。

某次,他向姐姐借鹽卻遭遇了冷漠的對待,這讓他感到憤怒和孤獨。他開始認為姐姐自私,並決心不再依賴任何人。

回想起童年,父母經常讓他獨自一人,他因此害怕被遺棄, 依賴性成了他的軟肋,被迫學會了獨立。

成年後,他害怕尋求幫助會被拒絕,因此選擇了獨善其身。

對姐姐的憤怒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生氣的感覺比被忽視的痛苦更容易讓他在情感上找到平衡。

創作不易,覺得文章還不錯

辛苦 關註、點贊、轉發

這對我真的很重要

作者 | @書穰

圖片 | 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