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1日)是中國民主建國會和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傑出領導人,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成思危誕辰90周年 。這個被父親取名「思危」的男孩,從出生起就被賦予了「居安思危」的殷切期望,這個充滿家國情懷的名字,也成為了他一生的精神寫照。讓我們透過一段文字走進他多彩且傳奇的一生,以此深切緬懷他。
少年壯誌:赤子之心的無悔抉擇
1948年,成思危隨父親舉家遷往香港,就讀於愛國進步學校——香島中學。在這裏,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巴金、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社會發展簡史】【大眾哲學】等進步書籍成為他重要的精神食糧。這些閱讀經歷在他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也促使他秘密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成思危(右一)與父母姊妹合影。
1951年的一個夏日清晨,16歲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大抉擇。他瞞著父母,只身從香港回到內地,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這一別就是幾十年,直到1980年代才與父親在美國重逢,而與母親卻再未相見。面對「忠孝難兩全」的人生抉擇,他堅定地說:"如果歷史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回內地。"
砥礪前行:逆境中的堅守與成長
回到內地後,成思危先進入廣州南方大學工人學院學習,後被分配到廣東省總工會工作。由於表現突出,他先後被選送到華南工學院、華東化工學院深造。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沈陽化工研究院工作。
成思危潛心鉆研業務,在化工領域逐漸嶄露頭角。然而,這位永不止步的學者並未滿足於此。1981年,46歲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二個重大抉擇——放棄國內已有成就,以存取學者身份赴美學習工商管理。
壯年求索:學成歸國的報國情懷
在美國求學期間,成思危面臨著語言障礙和專業轉型的雙重挑戰。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從最初需要借助字典艱難閱讀,到三年內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最終以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他的出色表現贏得了許多國際大公司的青睞,父親也希望他能赴台繼承家業。然而,面對這些誘人的選擇,他毅然決定回到祖國大陸效力。
1983年,成思危在美國學校的宿舍裏。
回國後,成思危在化工部主持全國「磷資源開發系統研究」,指導汽車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同時,他還擔任北京化工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及碩士生導師,積極開展經濟管理方面的學術講座,成為中國軟科學研究領域的活躍學者。「從政和治學都是為了報國,都是為了振興中華,為了使中國人民過更好的日子。」這句話道出了他畢生的追求。
參政議政:民主黨派領導人的責任擔當
1994年,時任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找到成思危,動員他加入民建。當時已近花甲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退下來專心著述講學,但孫老的一席話打動了他:「你不是希望能夠報效祖國嗎?民主黨派是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非常重視民主黨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1995年1月,成思危加入民建,年底當選民建中央副主席;次年12月當選為民建中央主席。在擔任民建中央主席期間,他勤於學,敏於思,充滿激情、率先垂範,在民建的發展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1997年,成思危在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作發言。
1998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送出的【關於盡快發展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開啟了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新篇章。在他的領導下,民建先後舉辦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成立了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為中國風險投資事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開展扶貧濟困和支援抗災救災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思危深情地說:「在民建工作的11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11年。」
理論創新:"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的遠見卓識
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研究生院院長邀請成思危去做風險投資計畫的技術經濟評價研究。課題完成後,成思危向化工部領導提出在化工系統試行風險投資的建議。雖然因為當時大家對風險投資不大了解,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建議沒有被采納,但成思危並未放棄。1996年,他寫出了【科技成果轉化呼喚風險投資】一文,此後又在【科技日報】主辦風險投資專題征文活動,引起廣泛反響。
2003年3月,成思危在中小企業融資及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高層論壇上提出,采取「三步走」的辦法建立二板市場;2004年,在深圳中小企業板開盤時,成思危又在開板儀式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逐步向創業板過渡。在他的多次參與和推動下,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釋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正式上市。
精神永存:八十年風雨家國路
2007年,成思危身患癌癥。但他以驚人的毅力與病魔抗爭,同時繼續關註國家改革發展大業。2014年病情惡化後,他在清醒時仍心系國事,豁達樂觀地談工作、談生活,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走完了他八十載為國為民的奮鬥人生。正如他在八十壽辰感懷詩中所寫:「暢遊人間八十年,狂風暴雨若等閑。雛鷹展翅心高遠,老牛奮蹄誌彌堅。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
今天,我們緬懷成思危,不僅是要追憶他的卓越貢獻,更要傳承他敢為人先、報效祖國的精神。斯人已逝,風範長存;精神不朽,薪火相傳。
作者 _ 李筱
本期編輯 _ 薛蒙蒙 劉雪松
稽核 _ 王愷強
監制 _ 周福誌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