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法門寺地宮文物帶來的「大唐生活美學」

2025-06-11文化

6月18日-10月18日,上海奉賢博物館將推出「露華濃深——大唐生活美學展」,透過衣食住行、茶酒文化、詩詞禮樂等方面,展現唐代社會的繁榮景象,展現唐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

據奉賢區博物館資料介紹,本次展覽聯合8家文博單位,展出文物達323件。從鮮活靈動的彩繪人物俑,到造型各異的三彩酒杯,從紋飾獨特的酒神駱駝,再到珍貴的開元通寶「限定款」,文物型別涵蓋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絲織品等。其中一件鎏金四天王盝(lù)頂銀寶函,1987年發現於寶雞法門寺地宮,被列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出的文物。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是盛放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質影骨的八重寶函中的第二重。寶函底邊長20.5厘米,通高23.5厘米,於1987年在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通體鎏金,頂部鏨刻雙龍捧如意寶珠,四側則鏨刻佛教四天王像,四位天王手持不同兵器,威嚴無比。

八重寶函,最外層的檀香木銀棱盝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圖中所見為七重。 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次即將在奉賢博物館展出的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為八重寶函中的第七重(上圖右一),也是剩余寶函中體量最大的一件,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寶函呈正方形,盝頂,前有司前,上面掛著一把金鎖和金鑰匙,後有鉸鏈連線函蓋和函身。

它是唐懿宗賜贈的金銀器、是法門寺眾多珍寶中的佼佼者,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195件文物中的一分子。

函蓋頂面——雙龍捧如意寶珠

蓋頂面鏨刻了雙龍捧如意寶珠的圖案,四周襯以流雲紋。函體四面則分別鏨刻有佛教的四大天王像及天王的名字:即正面北方大聖毗沙門(多聞)天王,左手托塔,右手持收攏的華蓋;左面東方提頭賴咤(持國)天王,雙手持劍;後面南方毗婁博義(增長)天王,左手拄劍;右面西方毗婁勒義(廣目)天王,左手持弓,右手執箭;天王身側均侍立神將夜叉多人,極其威嚴。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他們的神像被鏨刻於寶函之上,不僅是對佛法的守護,更寓意著對函中舍利的保護。

北方大聖毗沙門(多聞)天王

東方提頭賴咤(持國)天王

南方毗婁博義(增長)天王

西方毗婁勒義(廣目)天王

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話的神將。它的出現早於佛教的形成,佛教將其作為自己的護法天王,守護四方天下。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寺中多置「天王殿」,後又衍變稱作「四大金剛」。

【部份展品欣賞】

迦陵頻伽紋金缽盂 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灰陶彩繪樂舞俑 唐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藏

金樹 唐 西安博物院藏

鎏金銀背銅鏡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酒神駱駝 隋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三彩竹節柄壺(急須) 唐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藏

據悉,本次展覽分為三個展區,從服飾、茶具到禮樂,每一件展品都是大唐氣象的生動註腳。

第一幕 霓裳羽衣

在「盛世芳華」展區,仿佛開啟了一卷唐代仕女圖。高腰襦裙的流雲曲線,披帛的靈動飄逸,袒領設計的自信張揚,共同勾勒出大唐獨有的身體美學。精心復原的花鈿、斜紅、面靨,展示了當時的妝容技藝。

展品

展品

展廳現場

男子襆頭的利落線條,圓領袍服的簡潔剪裁,文武百官的品級紋樣,在剛柔並濟中展現著大唐服飾的多元包容。

第二幕 器以載道

在「盛世韶華」展區,一組組鎏金銀茶具講述著陸羽【茶經】的雅致,造型各異的酒器折射出「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灑脫。飲茶之風盛行大唐,茶集、茶會、茶宴頻繁;飲酒風尚蔚然,配以造型豐富的酒器,羽觴、盞、杯、壺中透著典雅;飲食器精致大氣,食盤繪花卉動物,碗有彩繪雕刻,漆器色彩鮮艷,玻璃器晶瑩剔透;唐人制香、用香、品香,從宮廷到民間,從生活到精神,無限崇尚。

部份展品

部份展品

部份展品

展廳現場,介紹唐朝美食。

第三幕 禮樂中國

官員的跪拜有著怎樣的禮儀規定?安祿山跳胡旋舞會是真實存在的歷史場景嗎?唐人真的會在酒後揮毫作詩,留下千古詩篇嗎?

跪拜禮儀

舞動著的陶俑

「露華濃深」展廳現場,介紹當時的「流行舞蹈」。

大唐禮儀之制以「中和」為度,朝會大典中衣冠整肅而氣韻流動,秩序美與儀式感交融合一。 舞樂藝術融貫胡漢,【霓裳】【柘枝】剛柔相濟,羯鼓琵琶激蕩出盛世的開放氣度。

從展品中看到當時的禮儀文化

從霓裳羽衣的華美飄逸,到茶香墨韻的風雅意趣;從宮廷禮樂的恢弘氣度,到市井生活的煙火詩意——大唐的美學密碼,正藏在這些日常的精致與考究之中。

(本文根據奉賢區博物館公眾號整理)

澎湃新聞記者 梁佳 綜合報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