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從火塘到雲端,石雲昌工作室掛牌啟幕千年侗戲數位傳承新生態

2025-04-16文化

4月10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戲代表性傳承人石雲昌的工作室在榕江縣栽麻鎮加利中心村正式揭牌。這一標誌性事件不僅是對石雲昌五十余年堅守民族文化傳承的致敬,更意味著侗戲保護與創新步入體系化發展的新階段,為民族曲藝的活態傳承註入強勁動能。

侗戲是中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戲誕生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歷經150余年發展,融合桂劇、彩調、花燈戲等藝術精髓,形成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體系。其經典劇目【珠郎娘美】以侗族青年反抗封建禮教的愛情故事為核心,2008年【珠郎娘美】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這一瑰寶曾因口傳心授和傳內不傳外的傳承模式面臨斷代危機。

石雲昌的堅守覆寫了這一困境。

石雲昌,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八匡村人,出身侗戲世家,從小熱愛侗戲,自幼浸染於祖父、父親、大伯等歌師火塘傳藝的場景。

「他從小開始學唱侗歌,7歲學侗戲,16歲便掌握800余首侗歌,唱七天七夜都不重復,很有天賦,加上多年來的拜師學習,讓他在編、演、導、伴奏方面取得較高的水平,成為新一代的侗族戲師。」談起石雲昌,村裏的老人如是說。

1978年初中畢業的石雲昌到栽麻鎮小利村、八匡村當起了民辦教師,因對侗戲、侗歌等民族文化情有獨鐘,十余年的教書生涯,一邊教書一邊跟當地歌師學侗戲一邊帶侗戲班。

1982年,榕江縣作為試點縣,舉辦為期6個月的侗文師資培訓班,一心想傳承好侗族文化的石雲昌便積極報了名。培訓班以夜校形式進行,在八匡中心校放學後,他便騎著自由車奔波到30多裏外的縣城車民小學上夜校,6個月的時間裏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透過結業驗收。

隨後進修為期半年的全州首屆侗文師資培訓班,當年被榕江縣民委聘任為侗文輔導員,參與【中國侗族文化辭典】等侗族書籍的侗文編譯工作;1983年到貴州社會主義學院民族文學編輯班學習。

如饑似渴、晝夜苦讀的求學路奠定了石雲昌深厚的文化功底。

自1988年起,他遍訪湘黔桂侗寨,收集整理【珠郎娘美】散落民間的20余個版本,以漢字註音侗語的方式編纂成冊,首次實作劇本文字化。2003年,他傾盡積蓄拍攝6集侗語連續劇,從黎平、榕江、從江找了14名歌師成立侗戲班,投入到【珠郎娘美】6集連續劇的拍攝制作中。

「當時貴州沒有攝影機賣,就托朋友從日本買來一台松下攝影機;家裏沒有電腦,專程前往湖南長沙購買;自己不懂戲劇,虛心登門請教周圍出名的師傅。請到家裏每人每天開50元的工錢,排練、演唱等耗時近6個月。」回憶當初,石雲昌依然激動滿滿。

侗歌、侗戲作為侗族同胞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歷來有「飯養身、歌養心」的說法,幾乎人人都是歌唱家、戲迷。在這樣濃郁的氛圍熏陶下,外地媳婦楊美麗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村民們一有時間都在看石老師拍的光碟,樹下閑談的話題也大都是關於侗戲的,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我也慢慢學會了唱侗戲,一步一步在老師們的教導下成了戲中的女主角。」楊美麗說,從不理解到喜歡上唱戲,成為資深戲迷,熱愛真的可抵歲月漫長。

作為【珠郎娘美】的超級迷弟,石雲昌用了一生收集、整理、校正這一劇目的各種版本,編、導、演、唱,將之拍攝錄制成連續劇,成立戲班到各侗族村寨巡回演出,給予這一劇目新的生命力。因個人民族工作突出,今年石雲昌榮獲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戲)代表性傳承人。

從火塘到熒幕,侗族文化要傳承,更要傳播。

2002年,石雲昌敏銳捕捉影像傳播潛力,自購裝置制作首張侗歌光碟,侗族琵琶歌【心心相印】創下50元/張仍供不應求的市場奇跡,這種「非遺+科技」的跨界嘗試,讓傳統藝術首次與現代媒介深度融合。

「要讓侗戲像流行音樂一樣傳播」,這份執念讓石雲昌成為侗族首位自費拍攝影視劇的「文化制片人」。先後創作了侗族琵琶歌【心心相印】、侗族敘事歌【芒歲流美】等曲目的攝制,連續劇創新將侗戲唱詞用漢語配上字幕,制作出來後,使劇目突破方言壁壘,在湘、黔、桂侗族聚居區掀起觀影熱潮。

面對非遺傳承難題,石雲昌構建起立體化傳承網路:

梯隊化傳承:打破「傳內不傳外」舊俗,培育包含國外徒弟在內的學徒200余名,形成老中青三代人才鏈,如徒弟楊勝梅深得他的真傳,大有所成,如今成為他的得力助手,能唱能編,具備了獨立編劇的能力;徒弟楊秀蘭將侗戲元素融入短視訊創作,讓侗戲有了新的生命力;

校園播種:二十多年來,在忠誠中學、加利小學開設侗戲課程,累計培訓學生3600余人次;

創新活化:創作【鄉村振興唱新篇】等20余部新劇,將反電詐、生態保護等時代議題融入傳統曲調;

產業賦能:創立「田間課堂+戲班子」模式,帶領戲班年均公益演出30余場,放射線群眾超3萬人次,探索非遺與鄉村振興協同路徑。

而今工作室掛牌成立,構建起了民族文化生態新範式。

新落成的工作室定位為「侗戲創新工坊」,規劃四大戰略方向:

數位化保護:系統整理400多小時影音資料,建立第一個侗戲數位資源庫;

沈浸式體驗:開發研學課程,吸引創作團隊駐地開發文旅融合產品;

跨界合作:與高校共建民族文化研究基地,與民間侗戲班子建立合作機制,推動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雙向賦能;

國際傳播:借助新媒體平台,打造「雲上侗戲」國際傳播矩陣。

「掛牌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要把工作室變成侗戲走出去的基地,讓更多人感受到如【珠郎娘美】般動人的愛情故事。」65歲的石雲昌說,在他設計的藍圖中,將利用工作室,加大培訓力度,擴大培訓人員範圍,多選苗子,選好苗子,並將侗戲經典劇目數位化,讓千年侗戲在數位時代煥發新生,走向世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通訊員 梁倫萍

編輯 歐陽章傑

二審 安通

三審 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