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這個詞,現在幾乎成了喪文化的代名詞,躺平、擺爛、無欲無求這些標簽,和兩千多年前,菩提樹下悟道的釋迦牟尼,恐怕八竿子打不著。[兔子]
戲謔的是作為佛教發祥地的印度,今日卻鮮有它的影蹤。
01
佛教起源的地理文化
印度可不是自古,就存在的統一國家,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這片南亞次大陸,更像是一個大型網友面基現場,各個土邦各自為政,散裝的營運。
所以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和歷史上的古印度並不等同,後者更準確地被定義為一個文化地理區域,涵蓋了今日的印度、巴基史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斯裏蘭卡等國。
唐僧西天取經,也不是奔著某個具體的印度去的,而是去了南亞次大陸的一堆國家,這些國家在【大唐西域記】裏都有記載。
現在在印度和尼泊爾,佛教徒都成了少數派,印度80%以上的人信印度教,10%以上的人信伊斯蘭教,佛教徒占比不到1%。
尼泊爾教徒的比例也不足10%,佛教在誕生地成為了邊緣文化,背後的曲折,還需追溯到古印度歷史。
02
眾生平等和社會變革
現在印度的主要民族是印度史坦族,但他們不是印度大陸最早的居民,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現在的巴基史坦區域,誕生創造文明的是達羅毗荼人,但隨後中亞的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達羅毗荼人,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
雅利安民族用他們的智慧,築起了種姓制度的高墻,而婆羅門教充當了社會體系的神聖支撐。
他們以創世神的四子,用神的不同部位降生,來對應四種姓,邏輯不外乎是古代版的權貴血統論。
把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包裝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命,在這樣的制度下,兩大高種姓對底層人民的壓榨和剝削,想想就知道了。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很多人開始質疑,憑什麽人人生來就不平等,為什麽人生下來就要受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就是其中之一。
佛陀在菩提樹下豁然開朗,悟出萬物都可在佛法下平等,在底層民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佛教的吸重力迅速蔓延開來。
但對高種姓的婆羅門祭司來說,可不是什麽好訊息,他們感受到來自佛教的威脅,開始對佛教進行各種打壓和排擠。
直到恒河邊的頻毗婆羅王時期,佛教才獲得皇室的青睞,之後難陀王朝的創立者難陀,身為奴隸,卻以佛教的平等理念為武器,公然對抗婆羅門教的階級觀念。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份地區,更是把佛教推向了巔峰,一度成為印度第一大教,阿育王在國內推廣佛教,還派遣僧侶到周邊國家傳教,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派了出去。
03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盛極必衰幾乎是所有王朝和宗教的宿命,佛教也不例外,在阿育王之後,佛教在印度的處境,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重要的是佛教的傳播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佛教的僧院規模宏大,但更像是封閉式的象牙塔,只適合僧侶和社會精英學習,和底層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種脫離群眾的模式,註定了佛教難以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婆羅門教也在悄悄地前進演化,商羯羅的改革,讓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發展成了印度教。
給那些想恢復特權的貴族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想武器,他們開始大力推廣印度教,來對抗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
國內外壓力的雙重沖擊下,佛教在印度的生存環境日趨嚴峻,12世紀末,穆斯林軍隊肆意蹂躪印度,很多佛教寺廟,遭受了慘重的損毀和掠奪。
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幾乎被夷為平地,僧侶們要麽被殺,要麽逃亡,佛教在印度,幾乎失去了立足之地。
衰落不意味著佛教的消亡,恰恰相反的是佛教的種子,早已隨著僧侶們的腳步,播撒到了世界各地。
而早在基督教誕生的時候,佛教已沿著絲綢之路,蜿蜒來到了中國,在東漢時代,中國內地誕生了由官方扶持的佛教白馬寺。
之後佛教在中國逐漸紮根開花,進一步向北韓半島和日本島擴散,還在東南亞諸國中廣泛流傳。
當時的社會環境,也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機會,在一些國家,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會利用佛教的教義,來維護社會秩序,或者透過扶持佛教,來對抗其他宗教勢力。
它有宗教自身發展演變的內在動力,也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多元化的佛教文化景觀。
今天佛教位列全球三大宗教之中,擁有的信徒還是很多,在印度本土幾近匿跡,但佛教的文化遺產與精神內涵。卻在全球範圍內,留下了無可磨滅的烙印,佛教的核心理念,承載著普遍的世界價值。
信源:鳳凰文庫·宗教研究系列,關於佛教史
中國佛學院2024年6月3日,關於魏道儒教授深度解析外來宗教思想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