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024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釋出:原創在新書品種中占絕對優勢

2025-01-11文化

日前,以「打造好書影響力,共創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2025圖書影響力大會在北京舉行。這一活動由北京圖書訂貨會組委會、百道網聯合主辦,【2024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報告】於現場釋出。

2025圖書影響力大會由北京圖書訂貨會組委會、百道網聯合主辦(主辦方供圖)。

超七成新書沒有得到推薦機會

活動現場,百道學習總編輯姚紅釋出了【2024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報告】,這一報告以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平台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間監測並在此時間段出版的新書以及被推薦數據為研究樣本。

報告顯示:2024年圖書影響力綜合指數提升,不樂觀的市場環境更須強化價值傳遞。比較近三年來百道圖書影響力綜合指數,整體呈現提高態勢。縱觀2024年的圖書市場,引起轟動效應的單品新書不多,盈利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圖書影響力綜合指數同比提升,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不樂觀的市場環境下,出版單位對打造圖書影響力愈加重視,市場更需要強化價值傳遞,以增強圖書的發現性和影響力。同時,出版單位的行銷手段越來越豐富,渠道日益多元,也讓好書被發現有了更成熟的環境。

百道影響力綜合指數變化(主辦方供圖)。

具體而言,細分類影響力指數漲跌不一,文學、生活、少兒、人文社科、教育學習和專業科技影響力指數同比提升。人文社科類圖書是8個一級分類中推薦源最多的類別,新書品種數同比增長振幅也較高。這些原因促成了該類圖書影響力指數同比有較大振幅的提升。報告同時顯示,超七成的新書沒有得到被推薦被發現被傳播的機會。2024年報告期內,百道監測至少被推薦一次的品種數為50,577種,占全年新書的28.59%,也就是說本報告期內71.41%的新書沒有一次被推薦被曝光的機會。

2022年至2024年新書被推薦品種數與占比(主辦方供圖)。

值得註意的是,頭部產品影響力指數占比增大,少量品種成為「吸睛」大戶。一方面影響力綜合指數有提升,另一方面新書「被推薦」率下滑。出版社不僅要考慮如何將「吸睛大戶」轉化成「吸金大戶」,同時也要增強一般品的被發現性。報告同時顯示,2024報告年度,百道監測的原創新書品種數為151,082種,占總品種數的87.01%,延續前兩年的趨勢,原創在新書品種中占絕對優勢。將原創圖書和轉譯圖書被推薦品種數在總品種數中的占比做橫向比較,延續往年的趨勢,原創被推薦一次(含)以上的要比轉譯被推薦一次以上的品種數量高得多,2024年,原創被推薦一次以上的品種數是轉譯的3.49倍。但另一方面,轉譯圖書在轉譯類圖書總品種中被推薦的占比依然高於原創圖書。

【2024百道影響力作者榜TOP100】中,轉譯作者僅占4個席位。與前兩年相比,轉譯作者在影響力作者榜中的比例有較大的下降。同時,人文社科、文學、少兒三類作者幾乎囊括了百道影響力作者榜TOP100的席位,剩下的8個席位分屬藝術和大眾新知類作者,各自有4個席位。

此外,在2024年年榜900中,原創好書數量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在主題出版類、文學類、藝術類、生活類、少兒類等九大分類中,原創作品入榜品種數都占據絕對優勢。2024傑出原創影響力圖書TOP100集中在文學、少兒、人文社科和主題出版類,類別集中度高。

2024百道好書榜年榜TOP900在九大分類中的原創與轉譯品種數(主辦方供圖)。

如何打造有影響力的好書?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劉伯根出席大會並致辭,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韜奮基金會原理事長、中國版協全民閱讀工作委員會主任聶震寧發表主旨演講,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湖南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編輯、總經理楊壯,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吳文學,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做主題演講。大會同時向2024年度傑出圖書影響力出版集團、2024出版集團圖書影響力進步標桿、2024年度圖書影響力傑出出版社、2024年度圖書影響力卓越進步出版社,以及「百道好書榜年榜·傑出原創影響力圖書TOP100」表達致敬。

在致辭中,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表示,在全世界範圍內,「出版消亡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沈渣泛起一次,但每次都被事實和歷史證明是錯誤的臆斷。鄔書林提到,在新近出版的【親歷世界出版五十年】中,前國際出版商協會主席、英國出版商協會主席,也是中國出版人的老朋友查金記錄了過去50年世界出版業發生的真實故事,「在這本書的英文版序言中,查金先生講了一個非常值得中國出版界高度關註的道理。他說:出版業過去50年經歷了從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整個行業的理念、執行流程、技術載體,全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50年來,世界出版人以自己的知識和自我追求,創造了過去500年從來沒有過的業績。」但另一方面,鄔書林指出,世界創新成果的傳播權被海外出版商壟斷了,「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科技強國,不把期刊出版、圖書出版做出品牌,做大影響,沒有自己的重要品牌,沒有自己的標桿是不成的……把圖書影響力監測和評價這件事情做好,對於出版業落實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無疑是重要的好抓手。」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表示,出版人共同的使命,是推動出版業實作品質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在當今資訊高度發達、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的時代,圖書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對圖書影響力的評價不僅是對一本書品質的檢驗,更是對整個出版行業發展方向的指引,「有價值的好書必須被廣大讀者發現,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我們在圖書推廣和傳播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何衡量一本書或一家出版社的社會影響力?在這一點上,郝振省認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套用,將為評價圖書影響力提供更為豐富的評價維度和分析工具,更好地捕捉和解讀讀者的需求與反饋。」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劉伯根援引谷歌公司測算數據,指出人類世界出版的圖書已超過1.3億種,「這麽多的圖書,再加上其他各類出版物,絕對是讀不完的。因為太豐富了,必須選擇性閱讀。有些圖書好讀,還有些圖書並不好讀,但是它內容深刻,影響了人類思想文化乃至整個歷史的行程,值得費勁費力地去讀,這就需要引導,至少有少數人能夠讀、能夠‘為往聖繼絕學’。」劉伯根表示,圖書的影響力源自圖書自身的高品質,也源自出版企業的營運水平,包括產品特色與品牌響應能力、內容創新與產品呈現能力、行銷創新與投送能力、市場意識與服務能力、經營績效與永續發展能力、履行社會責任和公益能力。

那麽,如何打造有影響力的好書呢?劉伯根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深耕:一是瞄準時代精神,打造引領主流思潮、引導社會風尚的引領之作。二是對標當代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文化教育的水準和高度,謀劃重大出版工程,打造扛鼎之作。三是追蹤學術文化的前沿動向和讀者大眾的關註熱點,打造「長尾」之作。四是創新出版物的內容、形式、傳播途徑、閱讀方式,適應多渠道、多媒體、多流量、多樣化的閱讀新潮流、新體驗,打造普及之作,「好作者、好書稿、好編輯,是深耕內容、做出好書、提升圖書影響力的基礎;好的閱讀推廣平台和推廣人,是擴大圖書影響力的重要支撐。」

「出版人要先做出圖書的社會影響力」

在主旨演講環節,聶震寧強調,所有的產品都是出版社影響力的一部份,「出版人要先做出圖書的社會影響力,姑且不要考慮這本好書能不能獲獎、能不能大賣。」他以一些圖書的出版故事為例,主張出版社要把一本書的影響力做到極致,「出版圖書就是要做到‘興觀群怨’,不止是為了獲獎,而是要充分發揮出文化傳播的社會功能。出版人要永遠保持著傳授知識、傳播真理、支持創新創造的責任感、使命感。」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以「好書才有影響力——商務印書館精品戰略」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圖書影響力的基礎是圖書品質。好書才有影響力。出版社的核心工作是出好書,做精品。商務的核心價值觀,第一點就是「品質」。首先選題聚焦「掐尖」。多年來商務實行「精品戰略」,對選題把關極嚴,所有領域的選題都要求「掐尖」。其次,做書精益求精。商務精神,其中有一條就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顧青表示,當今的出版業正處於調整期,「最大的變化,是渠道變革帶來的圖書采購消費方式的變化。流通領域頗有些亂象叢生。有些真是亂象,如網路上的盜版和亂價;有些可能會變成新常態,如流量經濟,而我們還沒有適應。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心無旁騖,埋頭做好書!」

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吳文學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傳統出版行業面臨五大時代之變:負增長時代、線上銷售時代、內容電商時代、「頭部制勝」時代、低毛利率時代。在吳文學看來,出版人首先要認清時代之變,認清三個新趨勢:趨勢一,閱讀方式變化,數位出版蓬勃發展,傳統出版行業進入負增長時代,圖書影響力整體下降。移動數位傳媒時代,由於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移動多媒體終端閱讀擠壓紙媒閱讀。趨勢二,購買方式變化,出版行業經營格局深度變革,傳統出版進入線上銷售時代,實體書店影響力衰微。趨勢三,媒體深度融合,新媒體電商崛起,出版業進入內容電商時代,新媒體渠道影響力大增。

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講述了譯林出版社品牌化戰略下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葛慶文表示,「譯林出版社的前身是江蘇人民出版社【譯林】編輯部……由【譯林】雜誌起步的譯林出版社,如今不僅擁有‘經典譯林’‘牛津通識讀本’‘人文與社會譯叢’等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品牌書系,還培育出了‘譯林幻’‘天際線’‘方尖碑’‘小譯林’等影響力快速提升的新生代子品牌。」 葛慶文介紹,「其中,品牌書系‘經典譯林’是國內同類叢書中規模最大、動銷品種最多、市場占有率領先的名著系列……新生代子品牌中的‘方尖碑’……與讀者一起做書,開特裝書先河……讓讀者參與到圖書的策劃、設計、制作等各個環節,與讀者共同打造優質圖書產品……同時,方尖碑還跨界嘗試‘以書策展’,探索展覽賦能出版新模式。」

記者/何安安

編輯/張進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