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山西古村驚現國寶級"三國連環畫"!這座600年古寺的壁畫會說話

2025-05-10文化

尋跡山西大同(28):翟疃三身寺(山西省級文保單位,山西省大同市 廣靈縣壺泉鎮翟瞳村內)

在山西大同的深山中,藏著一座被時光遺忘的古寺。這裏沒有遊客如織的喧囂,卻藏著比敦煌更接地氣的民間壁畫——關羽、趙雲、周倉在墻壁上「活」了400年,用斑駁的筆觸講述著三國烽火。更令人驚嘆的是,寺中壁畫歷經「大躍進」塗鴉、糧倉改造,卻依然倔強地保留著明代衣袂的飄逸與清代戰馬的嘶鳴。今天,讓我們走進廣靈縣翟疃三身寺,揭開這座「被時代撞了一下腰」的古寺的神秘面紗。

穿越三個朝代的古寺密碼

翟疃三身寺像本被遺忘的線裝書,在黃土高原的風沙裏靜靜躺了六個世紀。當我踩著結霜的鄉間土路抵達時,正逢農歷十五,村中老人正在往香爐裏添最後一撮檀香。

"這是嘉靖爺年間造的經幢,比北京故宮還早五十年哩。"79歲的守廟人張全福用布滿老繭的手撫過殿前的八棱石經幢,青石表面"嘉靖十三年"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辨。這座通體陰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經幢,是現存最早的建寺證據,暗示著這座寺廟至少承載著487年的香火。

踱步至後院,雍正十二年的石碑記錄著1734年的重修往事。青磚墁地的院落裏,正殿屋脊上盤旋的琉璃雙龍在冬陽下泛著幽光——這是2016年修復時新添的構件,與檐角殘缺的明代鴟吻形成奇妙對話。最令人稱奇的是天王殿南墻上赫然現出"人民公社好"的朱紅標語,1958年的宣傳畫與清代的梁架、明代的柱礎在同一個空間裏交織,仿佛時光在此打翻了調色盤。

藏在糧倉裏的明代遺珍

"要不是當年當糧庫用,這些畫早讓人鏟沒了。"張老漢掀起正殿門簾時,一股陳年谷物的氣息撲面而來。1960年代的特殊時期,這座佛殿因被征用為公社糧倉,竟意外保全了墻上的瑰寶。

陽光從雕花窗欞斜射而入,照亮西墻上一幅殘損的"太子出巡圖"。五匹駿馬踏著祥雲,馬背上釋迦牟尼的前世身姿挺拔,朱紅袈裟在滿墻青綠山水間宛如跳動的火焰。最精妙處當屬人物的手指——畫師用金粉勾勒的指尖正輕輕拈起一朵優曇婆羅花,纖毫畢現的筆觸讓人幾乎能觸摸到花瓣的紋理。

轉到東墻,"菩提悟道"場景中的人物突然換了裝束:頭戴烏紗帽的文官、穿對襟短襖的侍從,分明是明代官吏打扮。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王振華博士指出:"這種將當朝服飾融入佛傳故事的手法,在同期壁畫中極為罕見,堪稱明代世俗化佛教藝術的活標本。"

關帝廟裏的"三國演義"

推開正殿東側的木格門,撲面而來的竟是另一番天地。在這個不足20平米的關帝廟內,四面墻壁密密麻麻繪著38幅三國故事——從"桃園結義"到"水淹七軍",儼然一部用畫筆書寫的章回小說。

南壁中央的關公坐像高達2公尺,蠶眉鳳目不怒自威。令人稱奇的是畫家對色彩的運用:周倉的面龐用赭石混合朱砂繪成,在黑臉的襯托下宛如燒紅的鐵塊;趙雲的銀甲則以鉛粉摻入雲母,歷經三百年仍泛著冷冽的寒光。在"長阪坡"場景中,畫師用刮刀在墻皮上刻出暴雨般的箭矢,這種"半繪半刻"的技法在現存壁畫中堪稱孤例。

"這些應該是清中晚期民間畫匠所為,"中央美院壁畫系林教授分析道,"雖然技法不及正殿精湛,但人物表情誇張生動,鎧甲紋飾細致入微,尤其是戰馬肌肉線條的處理,明顯吸收了當地剪紙藝術的特點。"

在修復與殘損間尋找平衡

如今的三身寺,正殿正脊上雕著新修復的雙龍,嘉靖十三年的經幢與雍正十二年的碑碣默默訴說著過往。遊客站在殿前,既能觸摸到清代木構的溫潤,也能從剝落的壁畫中窺見明代的衣香鬢影。

寺院的修復始終謹慎:正脊雙龍按原制復原,壁畫殘片未做過度修補,甚至「大躍進」標語也被刻意保留。管理者說:「殘缺也是一種美,它讓後人看到歷史是如何一層層疊壓的。」

翟疃三身寺,這座深山中的「壁畫博物館」,用殘缺與完整、莊嚴與煙火,講述著中國民間信仰的生生不息。當你在關帝廟前駐足,看著那些褪色的三國英雄,或許會突然明白:真正的歷史,不在博物館的玻璃櫃中,而在這些被時光啃噬的磚瓦草木裏,在畫師用礦物質顏料勾勒的每一筆中。

參考文獻:

山西省文物局. (2019). 翟疃三身寺(第五批省保). 百度百科.

廣靈縣文化和旅遊局. (2023). 廣靈縣文物古跡介紹. 博雅地名網.

山西廣靈翟疃村三身寺壁畫挺有sense. 小紅書.

廣靈縣人民政府. (2016).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廣靈縣誌·文物卷】1992年版
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三身寺修繕報告】2017年
王振華【晉北地區明清佛教壁畫研究】文物出版社2019

【文中「三國連環畫」壁畫技法評價基於現存壁畫狀態,本頁文字是「尋跡/巡遊華夏」原創作品並經AI模型校對。全網著作權監測中,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搬運。圖片來自網路。本頁全部內容均為非盈利,意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及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