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文風大家談】
文風一直是學界和社會議論的話題。之所以成為話題,是因為空洞無物、矯情假意、堆砌辭藻、晦澀難懂的文章不時出現,難以杜絕,人們希望讀到更多清新自然、酣暢淋漓、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呼喚質樸務實的良好文風。
從表達層面來說,良好的文風應力求精準簡約。精準是從表意上說的。無論記事論理,還是抒發情感,都應追求意旨表達得準確明了。人們常講的「一字師」的故事,說的就是用字要精當。簡約是從用語上說的。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不用兩句話,一段話能講明白的不用兩段話,言簡意賅,辭達而已。文章寫成後,不妨多看看,多改改,反復凝練語句,去掉冗余文字,以求幹凈利落。老舍談他寫作的經歷:「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寫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寫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陳詞濫調和廢話都刪掉。」汪曾祺談他運用語言的體會:「使用語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軟熟,筋道,有勁兒。」老舍和汪曾祺的文章,在語言上都是很下功夫的,總是反復磨煉,力求簡潔。
良好的文風還應力求質樸靈動。質樸是說文章要樸實自然,不雕飾,不做作,通暢易懂。但我們還是看到,有的文章故作高深,晦澀難懂,似乎有意將簡單問題復混成。文章寫出來起碼要能讓人讀懂,只有讀懂了才能了解文章的意旨,才能體現文章的價值,沒必要想方設法擺出迷人的八陣圖,讓讀者如墜雲霧,不明真意。靈動是說文章要生動活潑,不呆板,不俗套,富有靈氣。靈動不一定要用華麗的語言來體現,樸素的語言同樣能夠求得靈動的效果。朱自清的【威尼斯】開頭一段,總共兩百來字,卻生動刻畫出威尼斯的「別致」。其用語富有變化,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十分考究,著意錘煉卻不露痕跡,樸素自然中透露出清新活潑,顯得靈氣十足。
從內容層面來說,良好的文風要務實求真。以學術研究而論,不同學科的研究物件不同,但都須面向事實,實事求是。拿語言研究來說,要力求充分觀察事實、全面描寫事實、合理解釋事實,揭示事實背後隱含的客觀規律。當然,我們強調事實並不是不講理論,更不是拒絕理論,相反,我們需要在事實發掘的基礎上生發理論,把理論創新作為我們的學術追求。文章要務實,學問得求真。
(作者:汪國勝,系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名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