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400比例復刻華表,非遺傳承人王令濤制作陶塑獻禮祖國

2024-10-02文化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濟南陶塑非遺計畫傳承人王令濤耗時半個月,以牡丹花做底,用1:400的比例復刻華表,祝願祖國繁榮富強。

記者見到王令濤時,他還在繼續專註於雕琢華表上的蹲獸「朝天犼」,刻出的每一道線條都流暢而有力,工作室裏只剩下刻刀與陶土摩擦的聲音。

此次獻禮祖國的作品,靈感來源十分豐富,除了華表之外,王令濤還鐘情於天安門廣場上「祝福祖國」的巨型花籃,他選擇以鮮花點綴華表,制作能夠旋轉的底座,並且搭配萬裏長城的書卷作為背景。

如何打破人們對非遺的「高冷範 」印象,讓手中的作品更接地氣?這是縈繞在他腦海中多年的心事。

「非遺必須得在有玻璃罩的環境裏展示?或者是有一定知識水平才能懂得含義嗎?」深耕雕刻領域20多年的王令濤,如今想讓更多人能感受到作品的溫度:從黃河岸上的一捧泥土,到案間的一件藝術品,非遺與我們的距離沒有想象中遙遠。

9月28日,在印象濟南的中心廣場,王令濤還把其創作的孔門七十二賢陶塑,依次擺放成「論語」「中國」等字樣,與遊客之間進行了一場互動。

「【論語】的作者是誰?」「古人常用的拱手禮,到底哪只手在上面?」王令濤把沈重的陶塑高高抱起,走到遊客面前,告訴他們,摸一摸就會發現泥土的靈氣,每一件陶塑背後都有一連串有趣的問題。

王令濤與陶塑結緣之前,其實是一名特級廚師,在果蔬雕領域頗有心得。後來,他感慨於果蔬雕的保質期短暫,想讓作品留存得更久遠,便潛心於鉆研陶塑的技藝。

在他看來,作品不是為了展示一座橋、一汪泉,而是要生動地體現背後的文化,因此,創作要有內涵和靈韻。王令濤說,陶塑是一門「綜合藝術」,他會使用三種以上的泥料,運用灌漿等多種手法制作每一件作品,他幾乎每日都得在工作室待上12個小時。

王令濤的代表作是荷葉雙璽杯,碧綠色的茶具嵌入一根吸管,融入了並蒂蓮、金蟾、錦鯉、螃蟹等元素,未到八成時滴水不漏,超過八成就會全部流盡,也印證了「滿招損,謙受益」的哲理。

最近,王令濤還打算制作有關起鳳橋的陶塑,「與其說它是一座橋,還不如說它是一塊架在水上的石板」,橋的造型其實不是他創作的重點,他更想講述橋上發生過的老故事,而且,他還註意到,近些年不少年輕人喜歡身著漢服配著簪花在附近遊玩,他想把潮流的元素也融入到作品中去。

國慶假期期間,王令濤還打算帶著他的彩陶塑版「黑神話:悟空」,到四門塔去實景創作,他覺得,離實物越近,觀察更細致,創作的作品也越有立體感,此前他也去往白泉邊上打磨作品。

王令濤說,他現在除了創作之外,也在致力於講好作品背後的故事,傳承陶塑技藝,做好「非遺進校園」的工作。有些人看到短視訊後,來到他的工作室「取經」,「窯中燒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能夠親身體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接下來,他準備把作品帶到澳門世界非遺大會上去,讓中國非遺與世界當代藝術展開對話,煥發新的活力。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胡玲玲 路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