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九、三十回 ,在書中的意義是非常特殊的。
在此之前,黛、釵之間的爭鬥都是在暗處的,二人是一攻一守,黛玉常常諷刺、挖苦寶玉和寶釵,寶釵卻永遠都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對黛玉的發難不做直接回應。
而黛玉和寶玉之間,雖然受到了寶釵的影響,以至於常常對寶玉發脾氣,但終究也不是太嚴重。
然而,這兩回的情形一下子就不同了。
因為張道士為寶玉說親的事,黛玉又對寶玉發脾氣,將剛吃的香薷飲解暑湯都吐了出來。
而賈寶玉也犯了癡病,將通靈寶玉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惹得賈母都哭道 「不是冤家不聚頭」 。整個房間裏,從老到小,從主人到丫鬟,都哭成了一片,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吵架。
這次吵架之後,兩個人連著好幾天沒見過面,三天後寶玉想明白了,到瀟湘館去討好林黛玉時,林黛玉還是在哭。
不僅僅是他們兩個,薛寶釵的表現也很反常。
寶玉和黛玉到賈母處,見薛寶釵也在那裏,寶玉就跟寶釵搭訕,說了一句:
「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來也體豐怯熱。」
寶釵聽後 「大怒」 ,待要發作,卻又不好怎樣,便回懟道:
「我倒像楊妃,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楊國忠的!」
二人正說著,小丫頭靛兒來找扇子,笑著問寶釵是不是她藏起來了。
靛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兩個人開玩笑慣了,薛寶釵一向都是討丫鬟們的好,以收買人心。
而薛寶釵卻一反常態, 用手指著她 呵斥道:
「你要仔細!我和你頑過,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臉的那些姑娘跟前,你該問他們去。」
很明顯,這是寶釵遷怒於人。賈寶玉的話真的過分到這種程度,以至於讓一向韜晦平胡的薛寶釵如此破防?
當然不是。
黛玉在一旁打圓場,問她在薛蟠生日宴上聽了什麽戲,只因為語氣中有些竊喜之意,寶釵就毫不留情的譏諷道:
「我看的是李逵罵了宋江,後來又賠不是。」
一向聰明的寶玉,因為沒見過薛寶釵嘲諷別人,所以沒轉過彎來,解釋說這叫【負荊請罪】,薛寶釵卻接著說道:
「原來這叫作【負荊請罪】!你們通今博古,才知道‘負荊請罪’,我不知道什麽是‘負荊請罪’!」
惹得寶玉、黛玉羞紅了臉,黛玉說道 「你也試著比我厲害的人了」 ,可見這是寶釵第一次現出原形,把多年修持的中庸、寬厚都拋之腦後了,這也大大的出乎寶、黛二人的意料。
大多數人看【紅樓夢】,其實連基本的情節都沒看懂,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為什麽突然間變得如此反常?
在這兩回之中,他們三個人都是非常壓抑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寶玉就跑去調戲金釧兒去了,間接導致了金釧兒的死亡。
讀【紅樓夢】一定要前後聯系起來,不能當成一個個松散的故事來讀,他們之所以突然變成了這樣,是因為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即 賈母對薛家的攤牌 。
前面說過了,釵、黛之間的爭鬥,以前都是擺在暗處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對於寶玉的婚事問題,賈府的重要人物都沒有表態;第二,三個人都沒有到適婚年齡。
到這兩回之中,之所以一切都變了,從暗鬥變成了明爭,黛玉也變得更沒有安全感,都是因為以上的兩個條件都消失了。
首先,寶玉和寶釵都到了適婚年齡,寶釵剛過了十五歲的 及笄 禮,而寶玉也有張道士給他說親,這說明兩個人都已經可以談婚論嫁了。
其次,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朝廷發生了政變,太上皇被軟禁了。
作為太上皇的心腹,賈元春為了保全自己,也為了保全賈府,就想著鞏固與王家的關系,所以在端午節賜節禮的時候,只有寶釵和寶玉是一樣的,就是在明確的表示她對寶玉婚事的態度。
正因為有了賈元春的表態,讓薛寶釵一度有恃無恐,甚至一反以前的常態,不但不去找寶玉玩,反而平時都避著他。遇到林黛玉的挑釁之時,她也是置之不理,躲得遠遠的。
清虛觀打醮,張道士給賈寶玉說親,那位 「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到也配的過」 的十五歲小姐正是薛寶釵,張道士顯然是代表薛家對賈母進行試探性攤牌。
卻沒想到被賈母以 「命裏不該早娶」 為由婉拒了,雖然說的很委婉,但所透露出的態度卻是很堅決的。賈母明確的表示 「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配的上就好」 ,實際上就相當於指名道姓的否定了薛寶釵,而寶玉「命裏不該早娶」的托辭,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了等林黛玉,因為林黛玉這一年才十二歲。
所以,從這一刻起,寶玉的婚事之爭,就基本上擺到台面上了。
黛玉因為元春的表態,以及張道士的提親,當然會惶惶不安,傷心悲痛,她反常的舉動也就可以理解了。當然了,賈母的意思她是沒有理解到的。
而本來誌在必得的薛寶釵,遭到了賈母明確的拒絕,心情可想而知。巨大的落差讓她心中有一股邪火,總想著找個地方發泄出來,恰好寶玉、黛玉來撩撥她,她自然不會再忍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