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江南」是如何建構出來的?

2024-10-02文化

何處是江南?

晉代的 張翰 說,那是秋風起時,老家菇菜(即茭白)、蒓羹和鱸魚膾的風味。

張翰是吳人,寫得一手好辭賦,卻看淡功名。他受晉朝征召,到洛陽為官,卻看到朝政昏暗,天下必將大亂,不禁感到失望。同時,江南的美食讓他朝思暮想。一日,秋風乍起,張翰長嘆一聲,說:「人生貴在舒適自得,豈能為了名利,飄泊於千裏之外呢?」於是,他甘願脫去官服,從洛陽辭官,回到江南。

▲太湖漁家。圖源:圖蟲創意

何處是江南?

唐朝的 白居易 說,那是漫江春水邊,迎著朝陽盛開的紅花。

詩人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出朝,後在蘇、杭為官。他在任期間,治理杭州西湖,修建蘇州七裏山塘,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業余期間,白居易在江南到處旅遊打卡,或枕臥亭上,觀賞錢塘江大潮,或邀吳地美女歌舞,品嘗吳宮美酒。他寫了【憶江南】三首,其中第一首寫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蘇州山塘街 。圖源:圖蟲創意

何處是江南?

金主 完顏亮 說,那是北宋詞人柳永筆下,江南炎炎夏日裏的「十裏荷花」。

完顏亮讀了柳永的名篇【望海潮·東南形勝】,從此對這夢幻般的美景傾慕不已,他自己也在東北的金上京種荷花,但因為氣候寒冷,荷花都沒活成。據說,完顏亮為了栽種荷花,將金的都城南遷到燕京(今北京),後來仍不滿足,便發兵攻打南宋,結果,還沒親眼看到十裏荷花,就死在行軍路上。

▲杭州西湖曲院風荷。圖源:圖蟲創意

何處是江南?

明清之際的隱士 張岱 說,那是冬天大雪之後,寂靜湖面的孤舟和湖心亭裏的溫酒。

明亡後,張岱常年避居江南,他在【陶庵夢憶】中追憶前塵,想起崇禎五年冬季,湖心亭看雪的往事。那日,他乘一葉孤舟,披著毛皮衣,帶著火爐,到湖心亭,才看到早有同道中人在此賞雪,他們酒爐裏的酒燒得正沸,拉著張岱同飲三大杯。回程時,船夫喃喃地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江南古鎮風雪。圖源:圖蟲創意

正如千百年來,歷史文化在江南留下的這些銘印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江南,可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是一幅具象的畫面。

那麽,江南到底在哪裏?2007年,【中國國家地理】曾以此題推出一期專輯,來自地理、氣象、文學、歷史、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各抒己見,闡述他們所認為的江南定義及其範圍。有人說,江南是梅雨覆蓋的區域;有人說,是江南丘陵的所在地;有人說,是歷史上劃分的江南道、江南省;還有人說,是南方六大方言區中的吳語區……

當我們將學者們的觀點融會貫通,就會發現,那個 「最江南」 的地方。

1

自古以來,江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地理概念,經歷了從擴大到濃縮,再到成型的塑造過程。

江南最初的含義,是「大江之南」。

中國古代神話中,水神共工與顓頊為了爭奪權位,打得不可開交。共工落於下風後大發雷霆,怒觸不周山,沒想到竟把支撐天空的柱子給撞壞了。經過共工這麽一折騰,天柱崩塌,西北地勢上升,天空向西北傾斜,連日月星辰也都向西聚攏,東南土地沈降,江河百川都匯流到東南,從此,東南江湖交錯、水道縱橫。

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神話,但反映了中華先民對自然地理的認識,如西高東低、日月西沈、江河東流等現象。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西部海拔高,東部海拔低,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氣候差異上,西北幹旱少雨,河流較少,東南濕潤多雨,江湖密布。

在南方,中國第一大河—— 長江 ,從雪山走來,經過6300余千米的旅程,哺育18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神州大地上刻畫龍的圖騰。古人劃分江南的最早依據,正是奔騰入海的長江,巨龍之南,便為江南。

據學者考證,中國史籍中最早提及江南的是 【左傳·昭公三年】

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既享,子產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

這是說,公元前539年,鄭國國君存取楚國,名臣子產作為相禮者陪同前往。到了楚國,楚王設享禮招待鄭國君臣,並在儀式上賦【吉日】這首詩。等到享禮結束,子產取出事先準備好的狩獵用具,陪楚、鄭國君一同到「江南」的雲夢澤一帶打獵。

這裏的「江南」,主要是指長江中遊以南 (今湖北、湖南和江西部份地區)。這個含義一直沿用到秦漢時期。

▲長江中遊水系。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同時,人們用 「江左」 「江右」 來指代長江下遊的不同區域。由於長江在今江西九江至江蘇南京段作西南—東北流向,古人以左東右西來劃分地理,所以將今蘇南、皖南、浙江及贛東北一帶稱為「江左」(也作「江東」),將這一段江水以西的部份稱作「江右」。

西楚霸王 項羽 早年隨叔父起兵於江左,他的嫡系部隊便被稱為「江東子弟」。後來,項羽戰敗,來到長江下遊的烏江渡。在項羽生命的最後時刻,烏江亭長曾願出手相處,渡他過江。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裏,有數十萬之眾,亦足以稱王。」項羽拒絕烏江亭長的幫助,聲稱:「我當初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進,如今無一人還鄉,縱使江東父老依然奉我為王,我又有何面目見他們!」於是,項羽自刎於烏江。

▲長江下遊簡圖。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長江下遊的常用稱呼,還有吳、吳越、三吳等。 但在實際套用中,秦漢時期的「江南」,所指的範圍,往往也包括這些地區。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戰國末年,秦國大將王翦率大軍南下滅楚,平定「江南」,之後又降服越君,秦於越國故地設會稽郡。

【史記·貨殖列傳】描寫的江南: 「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江南卑濕,丈夫早夭。」

司馬遷說,漢代的「江南」盛產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錫、鉛礦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璣、獸角、皮革等特產。相比中原,這裏多雨濕潤,那時醫療條件落後,很多人在這種環境下容易生病,也就不長壽。司馬遷還發現,「江南」的生產方式與中原不同,當地人以稻米為飯,以魚類為菜,刀耕火種,水耨除草,並拾取瓜果螺蛤為食。這裏的「江南」,也泛指長江中下遊。

因此,直到秦漢時期,江南是一個寬泛、模糊的名詞,泛指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在空間上沒有特別嚴格的限制。

到了西晉末年,永嘉南渡,衣冠士族為避戰亂,帶著宗族、賓客、部曲,匯合流民,紛紛南下。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瑯邪王氏等南渡士族的輔佐下,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也稱建業,今南京)。據歷史地理學專家譚其驤考證,永嘉南渡人口共有90萬之多,其中,僑居今江蘇一帶的最多,約26萬左右。

永嘉南渡對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開發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一點毋庸贅言。歷史學者範文瀾說: 「東晉南朝時期,長江流域開發出來了,使(之後的)隋唐封建經濟得到比兩漢增加一倍的來源,文化事業發展起來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兩漢提高一層的憑借。」

另一方面,永嘉南渡也使「江南」的涵義悄然發生變化。

東晉之後,南方以建康為中心,依次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再加上此前三國時期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權,合稱為「六朝」,建康遂有「六朝古都」之稱。

東晉、南朝繼承中原的衣冠禮樂,接納南渡的中原移民,成為流民心中的樂土。當時,南方廣泛流傳著各種諺語,如「永嘉世,九州空,余吳土,盛且豐」,「永嘉中,天下災,但江南,尚康樂」。有學者將這一時期的建康,與羅馬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南朝時的揚州。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故此,「江南」與經濟發達、文化昌盛聯系起來,指代以建康為中心放射線的這片地區。

南朝有個詩人叫 謝朓 ,出身陳郡謝氏,作辭寫詩名盛一時,後世稱為「小謝」。梁武帝蕭衍說,三天不讀謝朓的詩,便覺得口臭。唐代的李白也以謝朓為偶像。謝朓的【入朝曲】有一寫江南的名句: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在小謝看來,江南是什麽?她是富麗繁華之地,也是金陵(建康)帝王統治的政治中心。從此,「江南」不再是卑濕落後、地廣人稀的代名詞,而是成為文化先進、經濟發達的意象,後來,就連北方邊疆開辟出一片富庶之地,也會聯想到遙遠的江南佳麗地,將這些地方譽為「塞上(北)江南」。

2

隋唐時期,「江南」正式擺脫地理上的模糊定位,以行政建置的方式登上歷史舞台。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依照「山川形便」,將全國分為「十道」,其中 江南道 (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轄五十有一州」,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自湖南西部以東直至海濱的廣闊地區。

早在唐朝建立前,唐太宗的表叔 隋煬帝 是江南的狂熱粉絲。他在位期間不恤民力,大行征伐,卻做了一件對後世有功的事情,即 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大肆征發民工,開鑿通濟渠,連線黃河與淮河,開通連線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疏通連線淮河、長江的古邗溝與江南運河。這幾段運河,加上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在位時開鑿的廣通渠與山陽瀆,以及後來的廣濟渠,構成了隋唐大運河。

大運河在華夏大地上呈現出一個橫向的「人」字,一撇貫通隋唐帝國的核心區域關中與日益富庶的江南,一捺伸向北境的幽燕之地,而一撇一捺交匯處是東都洛陽,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則是隋煬帝魂牽夢繞的江都(今江蘇揚州)。後來,天下叛亂四起,隋煬帝南下江都,醉生夢死,一日引鏡自照,嘆息道:「好頭頸,誰當斫之!」不久後,他被身邊的大臣背叛,縊弒於江都。

在傳統農業社會,水運就是最高效的運輸方式。這條溝通南北、貫通古今的大運河,進一步鞏固了江南的經濟地位,但隋煬帝更讓後世記住的,依然是他的暴虐無道。

唐玄宗在位時(712-756),將江南道分為 江南東道 (治蘇州)、 江南西道 (治洪州,今江西南昌)、黔中道(治黔州,今重慶),其中江南東道轄今江蘇南部與浙江、福建地區,江南西道轄今江西、湖南洞庭湖與資水流域以東、湖北與安徽長江以南之地。

這一時期,江南、江東和吳,已經出現混用的情況。

比較典型的史料,是開元名相 裴耀卿 整頓漕運時的上奏:

且江南租船,候水始進,吳人不便漕挽,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竊盜。臣望於河口置一倉,納江東租米,便放船歸。

唐朝建都關中,京城長安的糧食有相當一部份依靠江南供給。但是,江南海員不熟悉北方河道,中途往往遇到阻滯,很多糧食還沒運到關中就損失殆盡。於是,裴耀卿主疏浚水道,並在沿途修建倉儲,分段漕運,確保南糧北運的路線。

▲唐代,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有唐一代,以揚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有「揚一益二」之稱,長江下遊的揚州GDP排第一,長江上遊的益州(今四川成都)排第二。

作為盛唐的轉折點,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755-763)也成為江南經濟地位上升的契機。

安史之亂爆發後,歷來被唐朝當作政治中心的關中與河洛慘遭兵燹之災,城市、良田付之一炬,很多地方人煙斷絕,千裏蕭條,主要的賦稅來源三河(河南、河北、河東)、淮泗等地「太倉空虛,雀鼠猶餓。至於百姓,朝暮不足」。而江南再度成為移民避亂的去處,引發了永嘉南渡之後的又一次衣冠南渡,如【舊唐書】記載: 「兩京蹂於胡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

有了人口,也就有了更多財源。到唐代後期,江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的支柱,所謂 「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

唐朝滅亡後,南唐、吳越等統治江南地區的政權,都推行文教,發展經濟,遠離中原的混戰割據。吳越王錢镠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所以愛民也。」

3

宋代,「江南」的行政範圍再度發生演變。

北宋改「道」為「路」,設有 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江南東路,轄一府(江寧)、七州(宣、徽、江、池、饒、信、太平)、二軍(南康、廣德),大致包括今江蘇西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地區;江南西路大致包括今江西省;又設 兩浙路 ,轄今浙江、江蘇南部鎮江以東和上海等地。

靖康之變後,中原又一次出現大規模的南遷,史稱「建炎南渡」。此後,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分兩浙路為 浙東、浙西 兩路,浙東路轄今浙江南部,浙西路轄今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與上海。

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江南的行政地理逐漸細化,但經濟、文化上的江南,卻愈發成為一個整體。

▲宋代,行政區劃上的「江南」。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經過歷次衣冠南渡,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江南經濟、文化進一步繁榮。

從宋代開始就有這麽一句諺語: 「蘇湖熟,天下足。」 意思是太湖流域的蘇州、常州、松江、湖州等府縣豐收,便足以供養天下。江南名城蘇州、杭州更是並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出自宋代範成大在文章中參照的諺語: 「天上天堂,地上蘇杭。」

北宋時,學者李覲直言道: 「當今天下,根本在於江淮。」

李覲發現,杭州、蘇州、京口(今江蘇鎮江)、揚州、金陵(今江蘇南京)等江南市鎮,不僅將南方的物資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同時也為北方輸入了江南的人文習俗,而當時北方在物質文化上對南方幾乎沒有什麽回饋,所謂「不聞有一物由北來者」。

▲蘇州姑蘇閶門。圖源:圖蟲創意

江南的教育,興起一股崇文重教之風。

北宋有位教育家叫胡瑗,他年少成名,被譽為巫師,卻七次應試不中,便在40歲那年放棄科舉,返回故鄉泰州幹起了「教培」,靠講授經學度日。

名臣範仲淹到江南為官,聽說胡瑗的名聲,請他到蘇州開辦郡學,擔任教席,也就是主講老師,範仲淹還讓自己的兒子也去當胡瑗的學生。

之後,胡瑗先後在蘇州、湖州興辦書院,采用「分科教學」的方式教育學生。他說: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胡瑗創立的這一套教學方法,史稱「蘇湖教法」。兩宋時,江南書院林立、人文薈萃,成為天下書院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也孕育了一批千古聞名的文化世家。

▲蘇州木瀆古鎮。圖源:圖蟲創意

江南的詩詞,喚醒了「江南認同」的文化心理。

葛永海等學者認為, 「‘江南認同’文化心理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六朝顯露發微,隋代突破成型,唐代及以後則湧現大量描寫江南意象、抒發江南情思的文學創作。」

宋代的江南詞人,以 柳永 為代表。

在北宋一次科舉放榜的名單上,「深斥浮艷虛薄之文」的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於是把柳永的名字劃掉了。後來聽別人舉薦此人,宋仁宗也毫不客氣地說:「且去填詞。」

此前,柳永所作的【鶴沖天】詞有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正是這一句,惹惱了宋仁宗。

出身仕宦之家的柳永只好「奉旨填詞」,當了一段時間的專業詞人,成為大宋流行樂壇的一哥。他的作品流傳甚廣,很受歌妓喜愛,被時人稱贊為,「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科場失意的柳永長期流寓江南,江南的城市風景、湖光山色成為他詞作的主要內容。他寫杭州,「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望海潮】),寫蘇州,「萬井千閭富庶,雄壓十三州。觸處青蛾畫舸,紅粉朱樓」(【瑞鷓鴣】)。

多年後,柳永病逝,家無余財,平時與他相識相知的歌妓們出錢將他安葬。之後每年春季,歌妓們都會去祭拜柳永,稱為「吊柳七」。

另一位詞人 賀鑄 以一闋【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成就「江南斷腸句」的典範: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臯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名列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對此詞評價道:「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惟有賀方回。」

南宋詞人 姜夔 一生四處流寓,長期客居江南,他筆下的江南,有太平時的佳盛之景,也有戰亂後的清幽蕭條,如【揚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江南的園林,構建文人士子的精神家園。

宋代的著名園林中,有蘇舜欽在蘇州建的 滄浪亭 。慶歷四年(1044),蘇舜欽遭到政敵誣陷,被免職後來到江南遊走散心,他發現一處三面臨水、四面環樹的僻靜之地,於是買下這塊地,臨水建亭,修築園林,取名「滄浪」。

在【滄浪亭記】中,蘇舜欽道出了置身園林、涵養內心的意境:「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在滄浪亭之前,江南有建康的華林園、謝靈運的始寧園等古跡,之後,又有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名園的詩情畫意。直至今日,仍有「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美稱,江南獨有的人文精神,盡在園林中。

▲航拍蘇州拙政園。圖源:圖蟲創意

江南的繪畫,誕生了諸多影響後世的畫派。

先有董源、巨然,在水墨畫中開創和發展了「披麻皴」技法,所謂 「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清嵐為一體」 。宋人米芾評價董源的畫,「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幹勁挺,鹹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後有 南宋四家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李唐善畫人物,創格變體,開南宋繪畫一代風氣;劉松年精於水墨和青綠等,有【四景山水圖】卷傳世;馬遠號稱「馬一角」,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馬遠又稱「夏半邊」,以山水灘岸林帶半邊之景致為一絕。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周振鶴所說: 「江南不但是一個地域概念。這一概念隨著人們地理知識的擴大而變易,而且還有經濟意義——代表一個先進的經濟區,同時又是一個文化概念——透視出一個文化發達區的範圍。」

▲【夏山圖】卷(局部),無作者署款,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認定系董源作。圖源:網路

4

元代,兩浙路撤銷,浙西並入江浙行省。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劃分 南直隸 浙江省 ,北部的蘇、松、常、鎮、寧五府(以及由蘇州分出的太倉州)劃入南直隸,南部的杭、嘉、湖三府劃入浙江省。清代承襲明制,順治二年(1645),改明朝的南直隸為 江南省 ,轄區大致上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三省市。

▲明代的南直隸。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李伯重教授發現,元代之後,「江南」一詞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專指原本被稱為吳、三吳或浙西的地區,而吳、三吳或浙西等沿用已久的稱呼,反而少用了。

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明,一個江南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因此,廣義的江南,不僅僅包括明代南直隸和清代江南省管轄的府、州,還向外擴散,包含同處江南經濟、文化區域內的地方,如 錢塘江南、浙江北部的諸暨、紹興和寧波等地,以及安徽東南部,還有長江北面的揚州

從自然區劃來看, 揚州 在長江以北,為什麽也算江南?

其實,從行政區劃來看,歷史上曾有跨越長江南北設立的「揚州」存在,其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古人有一句話:「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說的就是古時揚州的富庶。因此,長江下遊南北岸很多原屬揚州的轄區,本就是同根同源。

從文化區劃來看,揚州在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之處,她的江水湖泊、園林景致、書法繪畫、文學作品,與長江以南的蘇、杭等同出一脈,融為一體。

所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說, 「就文化區劃而言,揚州應該屬於江南。自然區劃、行政區劃、文化區劃,這三者很難重合,揚州就是這三者錯位的典型。揚州在江北卻叫江南,這是文化對自然區劃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顯現」。

▲揚州瘦西湖長堤春柳。圖源:攝圖網

明清時期,江南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飛速發展後,走向成熟。

清初,蘇州人 汪琬 在京擔任翰林院編修,有一天跟同僚聊起了家鄉的特產。正當眾人各自誇耀家鄉的土產時,輪到汪琬說了,只見這位進士出身的江南文人緩緩道,我們蘇州的特產只有兩樣:一為梨園子弟,二為狀元也!

汪琬這話可沒有吹牛。歷數中國古代有籍貫可查的狀元,各省出狀元最多的,首先是江蘇76人;其次是浙江64人。對此,歷代的說法是,「天下英才盡出東南」。

明清時期,江南文化大家輩出。

出自吳地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並稱為「吳門四家」,他們的書畫為後世留下了一大筆珍貴的藝術財富,至今仍是無價之寶。

▲[明]沈周:【廬山高圖】軸。圖源:網路

江南地區的通俗文學在市民階層廣泛流傳,蘇州人馮夢龍、烏程人淩濛初、如臯人李漁等,分別寫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家道中落的曹雪芹,將家族在南京的興衰榮辱作為原型,寫成了名著【紅樓夢】。

明末三大思想家中,反對君主專制的黃宗羲、主張經世致用的顧炎武,生前都曾活躍於江南,他們是來自東方的微光,在舊時代的壁壘中,砥礪出新思想的鋒芒。

江南文化,海納百川、包容萬物,有畫風奇特的「揚州八怪」,有越劇、徽劇、昆曲、黃梅戲等戲曲藝術,有蘇繡、木版畫、燈彩等工藝美術,有雲霧繚繞的寺廟道觀,有小橋流水的水鄉古鎮,有幽雅秀麗的茂林修竹,有撐著油紙傘仿徨雨巷的姑娘,有騎在青牛上漫步田間的牧童……

何處是江南?

江南人文氤氳之地,江南精神鐫刻之處,便是江南。

參考文獻:

單之薔:【中國景色】,九州出版社,2008年

沈驊 編:【江南文化十六講】,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衛平 編:【江南文化概論】,蘇州大學出版社,2023年

周振鶴:【釋江南】,【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徐茂明:【江南的歷史內涵與區域變遷】,【史林】2002年第3期

葛永海,沈靈超:【隋代文人的「江南認同」及其文學史意義】,【河北學刊】2019年第2期

夏明方:【什麽是江南——生態史視域下的江南空間與話語】,【歷史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