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寫紅樓人物,有「影分身」之說,即某些人物在性格特點方面呈現出驚人的相似,就以林黛玉為例,她的影子就包括晴雯、妙玉、齡官等等。
本體和影子具有鮮明的共同性格特點,黛玉式金釵的共同特點就是心性高傲、目無下塵,用現代概念來說,她們都是個人主義式性格,這種個人主義,與薛寶釵、花襲人這種深通人情世故的金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林黛玉進賈府
可供挖掘的是,黛玉、晴雯、妙玉、齡官的個人主義,似乎除了天生使然的原因,更有共同的家庭生活經驗所致,具體說來,這些金釵基本都處於無父無母的生存狀態,反觀寶釵、襲人則不同。
亦如歐麗娟在【大觀紅樓】第十四章「家庭、環境的關鍵性」中,對寶、襲二人性格因素的解析:
小說中比較以群體為優先考慮的性格圓融者,包括薛寶釵、襲人等,都是成長於溫暖健全的家庭中,自幼有父母手足一起生活,受到家人的關愛,也深愛著家人,甚至願意為家人而犧牲。如寶釵「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體貼母懷,她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襲人則是「當日原是你們沒飯吃,就剩我還值幾兩銀子,若不叫你們賣,沒有個看著老子娘餓死的理」,因此便養成顧全大局的成熟性格,樂於分享,也願意自我退讓。——【大觀紅樓】
相比之下,林黛玉則先後經歷了喪弟、喪母、喪父,更關鍵的是她那個時候還是個孩子,從此就長居榮國府,晴雯、齡官則都是孤兒,妙玉從小為保命被送去帶發修行,皆脫離了家庭生活的溫暖港灣,也失去了性格上的束縛,便與個人主義性格簽下了命運的契約。
寶黛做客梨香院
就以林黛玉為例,原著第八回「寶黛做客梨香院」,飯桌上寶釵勸寶玉別喝冷酒,黛玉動了醋意,為了敲打賈寶玉,林黛玉便以前來送暖手爐的雪雁為踏板,說了一段「無理至極」的話:
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來與黛玉送小手爐,黛玉因含笑問他:「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裏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鵑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來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麽他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些!」寶玉聽這話,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無回復之詞,只嘻嘻的笑兩陣罷了。【甲戌側批:這才好,這才是寶玉。】——第八回
我們讀者自然知曉林黛玉是「聲東擊西」,明著責罵紫鵑、雪雁,實則是在敲打賈寶玉,可在外人看來,林黛玉這麽說話終究有些「刁鉆」的嫌疑,比如現場薛姨媽就沒有看懂林黛玉的敲打,出言詢問黛玉說: 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們記掛著你倒不好?
見寶釵黛玉半含酸
林黛玉這種說話風格,已然造成了某種負面效果,比如第五回記載: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導致底下丫鬟們更喜歡找寶釵玩,黛玉見了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再有第二十七回,丫鬟小紅評價林黛玉說:林姑娘心裏又細,嘴裏又愛刻薄人。
可見黛玉素日伶牙俐齒,挖苦敲打他人並非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常態,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亡的生存環境。
就以第八回為例,林黛玉在飯桌上「聲東擊西」,隨後又連懟賈寶玉的奶娘李嬤嬤,面對這種情況,現場當真沒有人能教育得了黛玉——現場的雪雁、李嬤嬤都是仆人階層,賈寶玉、薛寶釵和黛玉是同輩人,薛姨媽也是客居賈家,沒有一個人能以長輩的身份名正言順地教導黛玉,導致黛玉毫無拘束地在一種野性的心理環境中長大。
風雨夕寶玉探訪瀟湘館
縱觀整個賈家,只有賈母具備這種資格,可老太太年近八十,膝下子孫眾多,她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意識去承擔起教育黛玉的責任,這就導致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林黛玉向薛寶釵坦誠相待時,就如實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庚辰雙行夾批:黛玉才十五歲,記清。】竟沒一個人象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黛玉語
從這段話就能看出,林黛玉的智商和潛在的情商都是頂級的,但凡換成別的女子,在這種恃寵而驕的環境中長大,難免會變成夏金桂式的「盜跖性氣」。
釵黛締結金蘭契
林黛玉在無父無母的環境中長大,卻具有深度自我反省的能力,居然能自我察覺「自己無人教導」的原因乃是「父母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進而延伸出對親情的執念,自此事之後,林黛玉跟薛寶釵情同姐妹,並於第五十七回認薛姨媽當了幹媽,跟薛寶琴也以姐妹相稱,所以我們看到後期的林黛玉越發成熟穩重、溫柔可人,遠非前期那般刁鉆古怪。
但不是每一位個人主義性格的金釵,都能完成林黛玉這樣的前進演化,個人主義的典型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必然就會損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尤其會變成「箭靶式」人物。
晴雯撕扇
晴雯在大觀園內樹敵無數,從園內的婆子幹娘,到自家怡紅院裏的小紅、佳蕙,我們甚至很難說晴雯在賈府內有任何知心好友,似乎只有賈寶玉能以真心對晴雯,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卻把寶玉氣得差點親自把她攆出去,寶玉尚且如此,莫論他人。
再有齡官,元妃省親命她唱戲,她執意要唱本角之戲,其後元妃命十二戲子進宮演唱,齡官又避而不唱,第三十六回「情悟梨香院」,賈寶玉親自來請齡官唱戲,齡官卻絲毫不給面子,這就是齡官的個性。
可這種個人主義依賴於很大的偶然性,前提是要遇上賈府這樣的富而好禮之家,一旦脫離這個環境,別人還會慣著齡官嗎?
識分定情悟梨香院
齡官和寧府賈薔互有好感,十二戲子被解散後,齡官不知去向,有學者猜測齡官嫁給賈薔為妻,這顯然是太美好的想象——賈薔身為寧府正派玄孫,不可能娶一個戲子當正妻,以齡官的個性,又必然不願意給賈薔當小老婆,這樣的僵局很難破解,除非有一方願意犧牲。
可這種犧牲伴隨著人物個性的破壞與淪陷,真正的情往往是互相成就,而非主張犧牲對方,所以賈薔、齡官的結局,不歡而散的可能性遠高於大團圓結局。
本文乃「不紅居士」獨家先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