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來故宮探秘希臘凱瑞特島傳奇

2025-04-16文化

公牛頭形來通杯

陶塑群像

彩繪陶壺

古希臘神話中,橫臥在愛琴海南端的凱瑞特島是眾神之王宙斯的故鄉。「代達羅斯:希臘凱瑞特島的神話」特展於4月15日至7月27日在北京故宮神武門展廳展出,172件(套)珍貴文物及1件現代復原展品將帶參觀者走進美麗的凱瑞特島。人們不僅能觸摸到掩埋在古老地層裏的神話烙印,更將透過悠久歷史和精彩文物解讀出鐫刻在西方文明源頭的基因密碼。觀眾可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參觀本次展覽。

神話故事與考古實證穿插結合

作為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的重要展覽之一,本次特展由希臘文化部、希臘文物及文化遺產總局、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展覽以古希臘神話流傳的絕世巧匠「代達羅斯」為敘事線索,將神話故事與考古實證穿插結合,生動講述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源頭——凱瑞特島青銅時代的米諾斯文化。

作為歐洲最早的青銅文明之一,米諾斯文化以宏偉的宮殿建築、精美的壁畫、高度發達的海洋貿易體系、獨特的文字系統聞名於世。展覽主題「代達羅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匠藝與創造精神的重要人物,其建造迷宮、發明蠟翼的故事廣為流傳。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是世界上重要的米諾斯文物收藏機構之一,本次展覽為中國第一個米諾斯文化專題特展,匯集該館珍藏的172件(套)珍貴文物及1件現代復原展品,分設神話、迷宮、青銅、巧匠、雕像、遠航共六個單元,系統呈現米諾斯文化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間的輝煌成就。

展覽在神武門展廳「重現」著名的克諾索斯王宮遺址,營造沈浸式觀展氛圍。觀眾可沿著「代達羅斯」的足跡,從傳奇的神話故事,走進真實的考古世界,全方位感受米諾斯建築、壁畫、文字、青銅、彩陶、金飾、石器、印章及雕像藝術之美。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期待以本次展覽為契機,在古希臘的匠心智慧與紫禁城的營造哲學之間,在米諾斯人的航海精神與鄭和下西洋的開拓氣魄之間,構建起更具深度的文明對話機制,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

在考古遺跡中尋找神話故事依據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神話考古熱潮。學者們追尋著那些神話傳說,在古遺物中尋找蛛絲馬跡。尤其是英國考古學家亞瑟·伊文思等人拉開史前考古大幕,他找到的克諾索斯王宮,對應了代達羅斯神話裏建造的這個迷宮。如此,讓一個神話故事變成了現實。這也是我們此次特展依據神話故事揭秘考古遺跡的一個線索。」本特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展覽部薄海昆介紹。

伊文思發掘的克諾索斯王宮建築結構以其異常復雜的形態令人驚嘆,這種空間特質極易激發神話編纂者的創作靈感,使人聯想起「有進無出」的迷宮意象。遺址平面呈典型回字形布局,中央庭院長50余米、寬近30公尺,周圍密布數以千計的房間、樓梯與走廊,形成多層級立體空間。王宮不僅設計精巧,更配備當時先進的排水系統——陶制管道與傾斜地面的組合。考古研究表明,依托這座王宮形成的政治勢力最終確立了對凱瑞特島的統治,環繞王宮發展的聚落也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城市雛形。

伊文思之後,考古學者們的研究範圍逐步擴充套件至全島,陸續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多處米諾斯文化遺址及文物。特展現場展出的陶棺便是考古發現成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一件公牛頭形來通杯(古老的飲酒器)。這件器物以綠泥石雕刻而成,牛頭面部的毛發刻畫細膩,額頭處可見螺形發旋。來通杯註水口位於後頸部和左側牛角處,出水孔位於牛嘴。

據介紹,「來通」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流淌」。作為一種珍貴物品,獸頭形來通杯常被凱瑞特島的統治者作為外交禮物贈送給他國。希臘大陸出土的牛頭形來通杯和埃及第18王朝法老墓壁畫上的來通杯影像,均表明這種器物在凱瑞特島與地中海東部其他文明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覽現場有多件充滿了古希臘神話色彩的展品,其中有一件阿芙洛狄忒軀幹大理石雕像。這件雕像的頭部和肢體已經殘缺,但透過身體姿態可知它表現的是準備入浴的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也是美麗與美德的象征,在羅馬時代亦受到崇拜。

在展廳二層,還有一件做工精細的金花環展品。金花環通常出土於富裕男女的墓葬中,花環的設計以花卉或葉片形態為主,模仿希臘本土植物,並根據其與神話的關聯賦予象征意義。簡潔而風格化的葉片可能指代月桂葉,這一植物與達芙妮與阿波羅的神話緊密相連。

同台展示人類早期文明多元性與共通性

展廳結尾特別增設「海月同輝」篇章,展出故宮博物院藏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13件重要文物,同台展示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

當青銅文明第一縷光芒同時照亮愛琴海與華夏大地,米諾斯工匠與中國先民以銅錫合金為介質,在隔絕的地理時空澆鑄出風格迥異卻同樣璀璨的文明之花。據了解,本次特展的續篇將透過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小部份先秦文物,與凱瑞特青銅時代文物展開「跨越時空對話」,展現人類文明在相似認知階段產生的精神共鳴。

文/本報記者張恩傑

統籌/李洋攝影/本報記者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