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探秘通州音樂活化石—— 延壽聖會音樂

2025-03-14文化

在通州區大運河畔

張家灣牛堡屯前街村

有一項市級非遺熠熠生輝

它就是延壽聖會音樂

這古老的音樂活化石

已經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它宛如一顆遺落在歲月深處的明珠

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運河之上】節目邀請

延壽聖會的成員做客直播間

講述這項古老非遺的

在運河畔的傳奇故事


通州張家灣鎮牛堡屯前街村


說起延壽聖會音樂的歷史

可追溯至久遠的元代

而來到通州是明「燕王掃北」時

掃北將士們傳藝牛堡屯前街村

那時還不叫延壽聖會音樂

而是與隋唐運河畔的少林寺有關

天下武功出少林

習武時鼓樂以助聲威

因明代習武將士多身懷少林武功

也把鼓樂習得流傳至

京津冀運河沿岸一帶

至今牛堡屯前街村臨近的

一些村落仍有身懷功夫的

少林會的成員

而京津冀大多的少林會

也漸漸演變成傳統民俗花會

也都成為當地的非遺計畫

而據延壽聖會的成員們介紹

最初少林會傳武也傳樂

後來逐漸劃分兩枝

音樂這一枝最初叫做源流聖會

時間到了清康熙年間更名

為延壽音樂聖會

所奏音樂名為延壽聖會音樂

老中青幾代同堂奏古樂

此外延壽聖會音樂的形成

還受到京西古剎潭柘寺的影響

據【通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載

潭柘寺的一位方丈振寰長老

與牛堡屯前街村有一段因緣

才導致延壽聖會音樂的再度發揚

振寰長老曾在村裏的延壽寺出家

後又遊方到潭柘寺成為住持

恰巧 振寰 長老自己的俗家弟弟

過繼給牛堡屯前街村一戶人家

他們兄弟之間感情甚篤

經常往來於潭柘寺與牛堡屯

舊時潭柘寺山門前有一排建築

其名字就叫作延壽堂

相傳就是為牛堡屯前街村的

村民們進香朝拜住宿所建

潭柘寺高僧為延壽聖會題字


另據【通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載

為照顧弟弟振寰長老教會了

弟弟和村民演奏潭柘寺的音樂

至此潭柘寺佛樂結合

當初順運河水飄來的少林樂

再加上當年張家灣為通州大碼頭

商賈雲集文娛生活豐富

有很多豐富的民間慶典音樂

幾位一體緊密相連並交融

最終形成了通州這塊民樂的瑰寶

鼓樂一奏就是300余年

延壽聖會音樂至今還活躍在張家灣

牛堡屯前街村左近的十裏八鄉

為村民們的婚喪嫁娶慶典服務

延壽聖會音樂樂器以

管子、笙、笛、鼓等為主

采用工尺譜記譜

師傅徒弟口傳心授

與京津冀其他地方傳統民樂

相得益彰又獨具特色

兄弟單位送的錦旗

過去每到正月十五

重要節日或慶典

村民們便會舉行盛大儀式

而延壽聖會音樂

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從元末明初開始的延壽 聖會音樂

在牛堡屯前街村紮根發芽

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

傳承與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

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標誌

它見證了村子的興衰變遷

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

過去的故事和那些古老的傳說

先輩們的生活場景

都在這音樂中得以重現

已三百多歲的古樂器雲鑼

延壽聖會音樂具有獨特的

演奏形式和風格

其樂隊編制豐富多樣

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吹、 打 、念

」吹」以管樂為主旋律

領奏的樂器是以

管子、 笙 、笛子等齊奏

「打」即利用打擊樂有

鈸、 鐃、 小京鑔 、鼓

引磬 、檔子 、雲鑼等

」念」也就是佛道經如

大悲咒、心經、 往生咒等


清代、民國兩片鐃鈸你能猜出那個更久一些嗎


不同樂器相互配合

交織出和諧美妙的旋律

有歡快活潑的曲調

用於慶祝節日時增添喜慶氛圍

也有莊嚴肅穆的樂章

在祭祀等莊重場合奏響

讓人感受到神聖與敬畏

有哀婉悲戚的樂曲

用於村裏的白事喪葬

」延壽聖會音樂」樂曲種類繁多

有天王贊、 華嚴贊 、普庵咒

望江南、 大出對、 小出對

趙聖寶、 柳寒煙 、玉芙蓉

地流子、 抓不住 、翠竹簾

小跳神、 反調跳神、 西方鵝浪等

多姿多彩的曲目曲牌

結合了釋道儒三家文化

交融為一體的旋律優美動聽

既有北方音樂的豪放大氣

又融合了運河畔河水的婉約細膩

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格

延壽聖會音樂場景復原

如今延壽聖會音樂的傳承

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

人們對傳統音樂興趣漸少

傳承人才任重道遠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

村裏仍有一群熱愛

這門藝術的藝人堅守著

他們不辭辛勞樂在其中

老藝人積極收徒授藝

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

認真的傳授給下一代

年輕的藝人們積極參與

接過老一輩的衣缽

生生不息的薪傳了十幾代

通州文旅部門研討延壽聖會音樂


北京市以及通州當地文旅部門

也高度重視延壽聖會音樂

透過舉辦非遺文化活動

研討論壇、掛牌認證非遺等方式

予以老傳統大力支持

為延壽聖會音樂的

與發展創造諸多有利條件

延壽聖會音樂市級非遺銘牌

延壽聖會音樂不僅是

通州的文化瑰寶

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

十分重要的組成部份

是大運河畔幽燕之地

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它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

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橋梁

讓我們共同關註和支持

這一市級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讓延壽聖會音樂在新時代

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遠在通州流傳下去


嘉賓


延壽聖會成員(左起)張福清、王連濤、劉征、趙傳


節目回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