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當代散文|宋樓印象

2025-06-14文化

——夏津縣宋樓經濟中心鎮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采風系列之三

文/遲磊

在縣城生活了40多年了,但是對宋樓鎮的印象基本上一直停留在宋樓火燒上,就像外地人對德州的印象很多還是停留在德州扒雞上一樣。

宋樓火燒當地俗稱氣火燒,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這種火燒選料精良,用上等面粉加入適量黃豆面,每個折六層。層層刷香油,經鍋烙火烤而使內部瓦斯膨脹為燈籠形,層薄如紙、香酥可口,每個重僅僅七錢。七錢到底有多輕呢?一個當地的笑話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說有個賣宋樓火燒的正在街上叫賣,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火燒都給刮到了天上去了,(可能風箏火燒因此而得名吧!)行人都紛紛喊他快去追趕空中的火燒,此人卻不慌不忙慢悠悠的說道:「不用著急,給我掉下兩個火燒來就夠本錢了!」笑話歸笑話,但是宋樓火燒之輕之薄由此可見一斑。

相傳宋樓火燒創制於清朝中葉,清同治四年曾作為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宮禁後妃青睞。光緒二十五年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後,曾得賞銀50兩。宋樓火燒可貯存3年而不變質。用開水沖泡滑膩可口,且易於消化。可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松散,別具風味。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去探望病人,經常買一串用紙繩穿起來的宋樓火燒,既物美價廉又顯得禮物豐厚,讓人們樂此不疲。

今年的一個周末和文友一起去宋樓采風,卻讓我對宋樓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經過近40年來的快速發展,產業聚集,該鎮現有時莊工業園、宋樓綠色紡織產業園兩大棉紡織產業園區,有棉紡織企業110家,產能達到100萬紗錠,占全縣近三分之一,全市近六分之一,此等規模讓人嘆為觀止。正是因為棉紡織的長足發展,所以宋樓鎮先後榮獲了「中國紡織名鎮」「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等榮譽稱號。

當我們走進一家去年新上的棉紡企業的時候,其自動化程度之高著實讓同行的文友耳目一新,棉紡織產業是一直認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一個車間就會有上百人甚至幾百人,但是這裏偌大的車間裏幾乎看不到幾個工人,為數不多的工人也只是做著巡檢裝置的工作。整個車間寬敞明亮幹凈,以前棉紡織車間的高溫高濕高噪音的情況在這裏大為改觀。引導我們參觀的小老板剛剛在國外的大學畢業,已經是第二代企業家的他自豪的介紹說:「我們的裝置基本上都是引進的德國、瑞士的先進裝置,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目前基本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當我們問及他棉紗的銷路時,他說企業目前基本都是訂單化生產,是和國內的先進的家紡或者服裝企業簽訂的訂單合約,所以不愁銷路。

日到中天的時候我們準備離開時,漫步在宋樓的大街上,總感覺古鎮的呼吸裏藏著兩重韻律。轉過飄著火燒焦香的老街,忽有綿密的轟鳴漫過耳際,像春蠶食葉的細碎,又似江河奔湧的渾厚。十萬紗錠在恒溫車間裏旋轉,雪瀑般的棉條遊走在金屬軌域間,被編織成細若晨霧的紗線。二十年前還沾著泥土的棉花包,如今已蛻變成閃著絲光的高支紗,裹著物流的封簽飛向四面八方。玻璃幕墻後的數位大屏上,經緯線交織的圖譜明亮的跳動著,那些閃爍的光點,恍若古運河裏重生的星鬥。

在一個老榆木家具的展廳,裂著閃電紋的老榆木正訴說另一種新生。虬結的木紋裏還嵌著明代的風沙,卻在數控雕刻機的輕吟中舒展成流線型的茶台。黃河故道旁的三千棵古榆,以年輪封印著數百個春天的雨水,此刻正在智慧除塵系統的氣流裏抖落滄桑。年輕的主播舉著手機穿行在木香氤氳的展廳,鏡頭掃過復刻古畫的屏風時,背景音裏忽然混入舊年黃河的濤聲——那些在電商平台上秒空的萬字編號藏品,原是古木與光陰的和解。

這座被黃河改道雕刻過肌理的古鎮,把滄桑都釀成了養分。老泥爐裏蹦出的火星落入數控機床的瞳孔,織就跨越時空的經緯;古木的年輪裂痕裏生長出智慧家居的芯片,年復一年地重新整理著春天的定義。當日光再次撫摸棉紡園區的穹頂,那些穿梭在傳統與未來之間的身影,正用沾著麥粉與木屑的雙手,將宋樓的名字織進世界的經緯。而某個泥爐深處,新貼進的火燒正在膨脹,層層酥皮漸次綻放的聲音,像極了時代分裂的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