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青年讀書交流活動為何這麽香?

2025-07-04文化

昨天參加了市直機關工委舉辦的讀書交流分享活動,心情十分激動。我得說,這是我參加過的讀書交流最充分的一次活動。

活動現場安排了9位來自不同市直部門的嘉賓做分享,每個人需要結合自己最近讀到的一本好書,和現場書友們分享6分鐘內容。

而如果是習慣了制作和觀看PPT的朋友們來到這場讀書會,或許會感到失望了。這是一個倡議不做PPT的書友分享會,僅有1位嘉賓做了PPT,其他書友都是一人一話筒站立台前,然後一通真誠輸出。

乍一聽,還真有點脫口秀的感覺。

讀書交流活動已於昨天傍晚結束,但是我感覺這場讀書交流活動好像只是一個開始,它成功點燃了青年書友心底的興奮因子。

活動現場,熱烈為活動點贊的市直機關工委領導還直接公布了一個訊息:

這樣的讀書活動馬上就要辦第二場,主題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地點就在長沙簡牘博物館。

讀書交流活動的現場氣氛熱烈,我從中感受到了三個相似,還有三個不同。

人們對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有相似的訴求。

9位上台做分享的青年人,有6位選擇結合心理類書籍展開交流。

這6本被選中的書籍分別是【非暴力溝通】【給兒子的信】【不被大風吹倒】【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被討厭的勇氣】,這幾本書中,有的我已經認真讀過,有的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認真讀一次。

在現場拿到書目、參與彩排的過程中,我對這6個青年的演講尤其上心,我深深覺得,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當代打工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這6位青年分享的時候,我明顯感覺到大家是真的陷入到了心理問題中,大家不知道怎麽去和身邊親密的家人保持正常的關系,不知道怎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

而在這一次讀書分享活動中,青年朋友們敞開心扉,講述了自己透過研讀心理類書籍努力完成自洽的人生體驗。

雖然這6位青年帶著問題而來,但是透過閱讀和思考,他們已經接近走出心理困境,接近達到一個舒適的心理狀態了。

人們對職場更清晰的定位,有相似的盼望。

宣傳部和紀檢部門在這方面的表達是最強烈的。

宣傳部的同事認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需要兩個甚至多個部門共同思考,但是在跨越部門壁壘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很多的阻力。

市直機關工委則表示願意去做部門之間的橋梁,促成更深的交流,達成更實在的合作。

紀檢部門有時候會在想紀律檢查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這個其實是很多人之前想到過但是不敢細聊的話題。

但是在讀書交流分享活動現場,發改委的同誌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他們認為,紀律檢查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當紀律檢查工作依規依法執行的時候,政商環境只會變得更好,那些希望從企業身上撈取個人收入的不法分子只會被繼續嚴厲制裁。

我們的企業得到了更寬松的發展環境以後,只會更加昂揚地發展。而企業興旺,人民的收入增加,人民的消費生活自然會越來越幸福。

人們對讀書最質樸的堅持,有相似的溫度。

這次活動2點30分開始,本來計劃在4點結束,但機關工委和策劃本次活動的長沙廣播電視台臨時決定在活動現場增設提問互動環節,既邀請觀眾「刁難」分享嘉賓,也鼓勵嘉賓用「反問」和「追問」去制造有趣的辯論氣氛。

沒想到啊,這大大拉長了活動時間。

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提問的現場書友,都很好地抓住了這一次分享的機會,他們在提問之前,甚至會來上一段時長驚人的個人化分享。

比如有民政局的同誌分享了自己在電話萊恩慰有怨氣的市民的故事,比如有位從事生態環境工作的同誌說了自己總是沒辦法和母親「好好說話」的情況,有位家長分享了自己和12歲女兒溝通無力的問題,有負責改革創新的幹部提出了透過多個市直部門聯動,實作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訴求。

每一個人都很動情地分享,客觀來說,這些坐在觀眾席的書友,甚至比台上做主題分享的青年代表準備得更加充分。他們完全脫稿,有備而來,將困擾自己許多年的訴求一股腦傾訴,讓現場一下子熱烈起來。

而到了分享嘉賓的提問環節,精彩還在繼續升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分享嘉賓說到:

「每個人似乎都被一種甚至多種親密關系困擾,剛才有書友說受困於母女關系,感覺自己作為獨生女被母親束縛到喘不過氣來,我這邊也有相似的困擾,就是我不知道如何與已經成為母親的老婆好好相處。我好像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雖然我也不想,但是我現在真的懼怕和老婆溝通,很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說錯話,就讓她更加憤怒。請問現場有沒有書友跟我分享一下處理夫妻關系的好方法?」

這位分享嘉賓問得很認真,而當主持人請觀眾舉手回答的時候,觀眾很熱烈。有趣的是,明明現場有很多40歲以上的中年讀者,最後舉手想分享的卻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主持人笑了笑,最終選擇了一個看上去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觀眾來回答這個問題。

觀眾站起來卻說:

「其實,我沒有結婚,但是我還是想從女性角度來回答一下這位男性書友的問題。男女的思維是有巨大差異的,我無意批判剛才這位提問男性書友的做法,但是我從他的述說中看到了3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他很在意自己正在努力付出,在意自己接受了老婆的怒意,他甚至為了避免被罵而有了減少夫妻之間溝通的想法。這三個做法,我從女性角度來看,都能夠給出一些建議。第一,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自己在意的人看見,但是當我們的付出不被看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我們付出的方法和方式是不是有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的老婆想吃葡萄,你卻每天給她買蘋果,她能開心嗎?很有可能你在買蘋果這件事上付出的越多,你的老婆便越生氣。第二,你說你在家庭關系中,總是接收來自妻子的怒意、批評甚至責罵,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她為什麽會對你有那麽多怒意?我覺得可以適當地從你自己身上找問題,一個女人不會一直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的老公發脾氣的,她之所以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的一些行為讓她失望了。我身邊很多已婚女人和我吐槽,說得最多的就是教豬教狗,幾次都可以教會,偏偏老公固執得和牛一樣,好多事情明明講了好幾遍,再做那件事的時候,還是老習慣,還是會錯。這種情況下,你說哪個妻子可以冷靜面對?第三,你說你為了減少挨罵,考慮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我覺得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你要相信我,夫妻之間很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彼此誠信、換位思考和充分溝通,這其中,充分溝通是一切夫妻關系保持和諧的最基礎的東西,你不要有多說多錯、多做多錯的思想,你要做的,應該是盡全力讓溝通順暢而且有效。如果老婆在氣頭上,你可以先冷靜,先組織語言,等老婆氣消了一點兒,你再好好地和她溝通。你相信我,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透過溝通來解決。你之所以出現溝通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你沒有註意語氣、選準時間和選對方法」。

這位女觀眾停頓了一下,繼續說:

「等下我會講一下具體的方法,在這之前,我還解釋一句。你不要以為我剛才說的那麽多,都是在PUA你,其實我想告訴你,無論是你,還是你的老婆,都可以從我剛才說的那三個方面去展開溝通,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做法。我今天為什麽把這三點意見和你說,一是因為你就在我面前,二是因為在夫妻關系之中,男性確實更像無頭蒼蠅,更容易成為那個自我封閉、不願意溝通的人。而且,在夫妻關系的維護中,男性應該承擔更多責任,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你覺得不對你等下可以批評。我覺得一個女人在成為妻子、成為媽媽以後,她所面對的身體壓力、職場壓力甚至家庭壓力,絕對是明顯大過自己的老公的。很多老公都會找到加班、賺錢的借口來遠離家庭責任,還總覺得只要給家裏賺了錢,就是盡了男人的責任,盡了男人的家庭義務,那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媽媽,她是沒有這些借口的。單身女人、戀愛中的女人、妻子、媽媽,這四個角色面對的困境,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看來,當下的人們開始變得有點兒不那麽願意結婚,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原因在於女人。因為女人現在覺醒了,她其實不是害怕成為妻子和母親,她只是害怕在成為妻子和母親以後,她的老公、她的家庭還有她所在的單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給與她足夠的安全感。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我才會語重心長地和你說,男人在家庭關系中受到委屈,這很正常,但是請你相信我,如果你能在這樣一個難關之中,找到應對的方法,那麽,你的老婆絕對會比結婚前更愛你,你的生活也一定會比結婚前更加幸福。不信你可以試一試。」

這位女觀眾喝了口水,繼續往下說:

「最後我想說說女人的思維到底是怎樣的。很多人都說女人是清醒理智的,她們結婚以後,就過了耳聽愛情的年紀,但我想說這句話純粹是誤導。女人結婚後耳朵依然很靈敏,她們情感細膩,首先會透過聽你說的話,來判斷你的內心真實想法。女人結婚後,首先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老公的態度。這是什麽意思呢?你要在老婆生氣起高腔的時候保持冷靜,你不要也高聲地對老婆說話,你必須放低姿態,哪怕你覺得某件事情你做的很有道理,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辯解是沒有意義的,相比和老婆辯解,我覺得已婚男人更重要的,是培養敏銳捕捉老婆情緒變化的能力。你如果早幾秒感覺到老婆生氣了,老婆可能要發大火了,那麽你就可以早一點做防範措施,你就可以把一場火星撞地球的爭吵化解於無形。女人是敏感而細膩的,女人有時候去抱怨、吵架,其實並不是說老公做了什麽罪不可恕的事情,她們有時候真的就是心情不好,就是想發泄一下。這個社會對男人相對更寬容一些,很多男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透過抽煙、喝酒、釣魚、跑步、踢球等方式來紓解,但是你仔細看看,女人她們紓解情緒的方式多不多?除了罵老公,除了找閨蜜吐槽老公,試問還有什麽常規的方式可以讓已婚女人發泄情緒?所以啊,全世界可以不那麽包容你的老婆的壞脾氣,但是你作為享受她溫柔、美麗、善良的唯一男人,你作為老公,你就要包容她。如果一個老公在老婆面前一直保持良好的態度,那麽這個男人離和諧的夫妻關系已經近了一大步。不過,不要到了這你就自得意滿,不要就此裹足不前。作為老公,在有好態度的基礎上,還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要事事有回應,不要總是等到老婆來問進展再慢慢悠悠說,不要總是等著老婆催你改正問題了你才匆忙找借口。女人在家庭關系處理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照顧孩子、照顧長輩方面,總會把事情想在前頭,而男人,哪怕是已婚男人,他們的角色轉換非常慢,結婚以後他們還是在專註於賺錢、出去玩這兩件事上,他們在照顧老人、小孩方面總是被動的,不上心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夫妻之間的認知落差,老婆拼命學習育娃技能,老公卻還在那裏打遊戲、上網,時間久了,老公和老婆就很難想到一塊去,還容易吵架。客觀來說,在這方面,老公是要加緊追上老婆的腳步的,這是一個父親的責任,也是一個要搞好家庭關系的已婚男人必須完成的付出。」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市委辦的同事分享了自己閱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非暴力溝通簡單來說,就是遠離言語暴力。很多書友在分享這個話題的時候,都說自己都把最壞的脾氣和最不好的態度,給了自己的最親密的人。這些親密的人經常會問:

為什麽你對你的同事、朋友、領導總是和顏悅色,一回到家裏就對我們惡語相向了?

書友們面對這個問題也是相當真誠,他們說有一些職場上的人真的很過分,我們之所以對他們保持和顏悅色,其實只是我們善於表演,只是我們情商高而已。我們沒有對那些職場人惡語相向,但是我們對那些我們討厭的職場人,已經在慢慢地敬而遠之了。

非暴力溝通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要做到非暴力溝通其實並不簡單。但是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持續暴力溝通,我們會給我們真正在意的人帶來不可修補的巨大傷害。我們還可能會透過暴力溝通,讓我們真正愛的人一步步遠離我們。

有同誌分享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從讀書觀、修身觀、處世觀、寫作觀四個角度講述心得體會。這裏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就是遠離功利閱讀。

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功利的人,有的人在升職這方面非常急功好利,有的人則喜歡貪圖一些經濟利益。如果是在商言商,那還好說,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人就是在談話之中,很自然地表露出自己對吹捧、對職位、對金錢的癡迷和沈醉。

這些人需要敬而遠之,不然會給你帶來不好的影響。但同時,我也會思考這些人為什麽會發展成這樣。

我後來發現一些端倪,原來啊,這些人就是物以類聚,他們就喜歡和與自己相同功利心的人交流,他們就是喜歡位高權重、富可敵國,認為那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而且他們不喜歡讀書,或者就喜歡讀所謂的成功學一類的書籍。久而久之,他們就深陷功利心而無法自拔了。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

教育局的同誌分享了【給兒子的信】,細致述說了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以及別人家的孩子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

教育局的同誌說,教育從來都是「人」的教育,這個「人」,不應該成為一個努力追求成績好的「工具人」,而應該在父母、學校、社會的科學培養下,成為一個懂得快樂、懂得孝順、懂得尊重、懂得對自己負責的人。

所以,她才建議我們的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和插手孩子的個人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媽媽不要過多限制孩子天馬行空的現象,只要告訴孩子安全、尊重、自律、禮貌等基本的東西,那之後,就不要過多影響孩子的自主發揮和勇敢探索了。

這位同誌說,她所期待的理想中的教育,就是讓孩子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她還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說,永遠不要覺得孩子需要按照我們規劃的職場路前行。

哪怕是有一定人生閱歷的爸爸媽媽,他們也不能精準預判孩子的未來,要相信,只要爸爸媽媽做好自己,你的孩子哪怕不完全重復、模仿你,他們或多或少會吸取你們身上的寶貴品質,他們完全會走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開拓未來的重點不同。

有同誌分享了自己閱讀【被討厭的勇氣】的看法。

他講述了自己三段職場經歷,最開始他有做民生記者的迷茫,他認為自己透過做記者看到了更多元的人群,體會了人生百態,但是他知道的越多,越是感覺無力,他不知道怎麽去改變這個他不那麽喜歡的世界。

第二段職場經歷則是講述他的職場轉型,後續他從民生記者轉去做時政記者,雖然相對穩定了一些,但是他又心有不甘,他發現自己和基層、和真正的百姓遠了。他不太希望自己每天都在正面宣傳中生活,他想在歌頌真實的真善美的同時,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心力、筆力、腳力,去為這個世界更好的改變而貢獻力量。

第三段職場經歷則是他從記者轉型為改革者的經歷,他分享了自己剛開始好心辦壞事的窘迫,最後又分享了自己找到方法、漸入佳境,人也越來越通透豁達的職場故事。

其實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是改革者,我們不可能再用以前的方法,來應對當下的生活。

我很喜歡這個從記者向改革者轉變的故事分享,分享嘉賓沒有直接解決當下所有人的問題,但是他告訴我們,「被討厭」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你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那你大可以繼續堅持,拼命努力,然後靜待花開。

市直機關工委組織的這場讀書交流分享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忽然明白,讀書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是一個人光讀書、不思考、不交流可不行。

當市直機關工委為喜歡讀書的朋友搭建起這個平台,那麽一群真正愛書的人,就能讓這個活動書香四溢,同時充滿了思想色彩和人性光芒。

期待市直機關工委舉辦更多這樣讓青年朋友歡喜的好活動,也期待更多關心青年的朋友,能夠把這樣「聚青年心、匯青年智」的活動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