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博物5分鐘|僅此一件的「鳥圖騰」酒器,可愛含量超標!

2025-01-11文化

如果你看到了一只展翅欲飛的鳥兒

恭喜你和古代藝術家們有同樣的見解

這是一只雙鋬(pàn)白陶鬶(guī)

在同時期文化中

這種器形的的陶鬶獨此一件

文物檔案

名稱:雙鋬白陶鬶

年代:大汶口文化

日照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

館藏:莒州博物館

雙鋬白陶鬶屬於夾砂白陶

高約34厘米

它有著橢圓形口

鳥喙形流向上翹起

頸部細而高

胸前正中飾一凸鈕

兩側有對稱的小圓餅裝飾

背部有雙帶式鋬

鋬面上各裝飾了三條凹線

腹部微鼓

有三只胖乎乎的袋狀足

後部有一條極具裝飾意義的短尾

整個器形酷似一只昂首振翅的鳥兒

十分憨萌可愛

除了形態「萌」

這件雙鋬白陶鬶也十分實用

可以用來盛酒或水,以及溫酒

三足不僅「站得穩」

還可以架在火堆上,增加受熱面積

從而縮短烹煮時間

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另一件夾砂白陶鬶,口上有篩眼蓋封堵,目前在同時期文化中僅此一例

這種實用性也得益於它的質地

白陶是大汶口文化極具特色的一種陶器

要經過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

純泥質的白陶溫潤細膩,有瓷質感

質地更堅硬,吸水性更弱

因此能當做炊具、燒水器、酒器等來使用

白陶鬶也常與蛋殼黑陶杯、黑陶罍( léi

組成斟、飲、盛功能俱全的成套酒器

出現在規格較高的墓葬中

白陶鏤空高柄杯,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白陶的出現意義重大

可以說,白陶為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術基礎

因而被視為中國瓷器的「祖先」

陶鬶是黃河下遊地區

極具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具之一

流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

距今四千余年

【說文·鬲部】中有記載:

「鬶,三足鬴(釜)也,

有柄可持,有喙可寫(瀉)物」

意思是說

有三足支撐

同時有鳥嘴形狀引流的器具就是鬶

也就是說,具有鳥嘴形狀的引流口

正是「鬶」最主要的特點

大汶口文化時期不同形制的陶鬶

陶鬶器形首次發現於山東

最早見於1928年發現的

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子崖遺址

隨後的發現也以山東為多

是大汶口—龍山文化系統中

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

到龍山文化時期,陶鬶的流、頸、腹連成一體 形成「沖天流」式鬶

在與其他史前文化的交流中

陶鬶不斷向外傳播

影響著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和粵贛地區

它獨有的特征被各地史前文化所吸收、改造

成為「龍山時代」諸文化的共同新因素

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都發現了類似鬶的器物

陶鬶(盉)源流關系示意圖

陶盉,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

雙鋬白陶鬶的獨特造型

不僅反映出制陶技術的進步

也是東夷部族鳳鳥崇拜的物化表達

東夷,是對史前時期黃河流域下遊

一系列東方民族的泛稱

其主要首領有太昊、蚩尤、少昊、舜等

太昊,又稱「太皞」,鳳姓

後世以太昊、伏羲為一人

少昊,亦作「少皞」

名「摯」,又作「質」

是太昊的後繼者

因修太昊之法,故稱之為少昊

【左傳】載曲阜為「少昊之墟」

文獻記載中太昊與少昊的活動區域

大致位於今魯中南地區

太昊氏、少昊氏的分布格局及相關遺址分布圖 圖源山東博物館

【春秋】記載的故事中提到

「少皞氏以鳥名官」

即少昊以鳥名來命名官職

足見東夷部族對鳥的崇拜

先民們也許是希望獲得鳥類的飛翔能力

或是得到鳥神的保護和幫助

因此在陶鬶、陶鼎等高規格的陶器上

經常以「鳥喙」或是「鳥首」來作為裝飾

鳥喙足黑陶鼎,三足的形狀和裝飾正是源於鳥頭和鳥嘴的形狀

在與周邊文化的交流中

鳳鳥崇拜也被中原文化吸收

史載,商人、秦人都與東夷一脈相系

都有「鳥生」始祖的傳說

【詩經·商頌·玄鳥】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載

鳳鳥紋飾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

被商人刻在青銅器、玉器上

玉鳳,商代,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東夷文化的鳥圖騰崇拜

不僅是對自然界的敬畏

更是對生命、繁衍和力量的頌揚

這種崇拜,如同白陶鬶的造型藝術

穿越千年

依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熠熠生輝

主理人:尹燕燕

設計統籌:呂文佳

實習生:王奕凝

策劃:張春曉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