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福寶美術館主辦的「錦繡天府安逸四川首屆天府水彩國際藝術周」為例
文 / 向欣
美術學在讀博士
四川福寶美術館館長助理
一、戰略定位:以藝術為媒,響應文旅融合的政策號召
四川福寶美術館和四川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辦的「錦繡天府安逸四川——首屆天府水彩國際藝術周「,精準錨定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核心要求,透過藝術賦能文旅發展的創新實踐,構建起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立體化路徑。活動以水彩藝術為載體,將四川的自然景觀、人文底蘊與國際藝術語言深度融合,形成「藝術創作-文化傳播-旅遊體驗「的閉環生態。
政策響應的深度:活動緊扣【關於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決定】,透過澳洲、莫耳多瓦、俄羅斯、美國及中國知名水彩藝術家30余人采風、本土文化研討、作品展覽等環節,將政策要求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化旅遊產品。
文化自覺的維度:四川福寶美術館以「文化主體性「為內核,透過邀請30余國藝術家共繪【水彩成都】長卷,既彰顯巴蜀文化的獨特性,又構建跨文化對話平台,實作本土文化符號的國際化表達。
二、實踐路徑:藝術賦能文旅的多維創新
藝術周透過「創作-傳播-轉化「的全鏈條設計,探索藝術與旅遊共生發展的新範式:
在地性創作啟用文旅場景
藝術家深入成都東郊記憶、人民公園、寬窄巷子,樂山大佛、羅目古鎮、雅安碧峰峽景區、王崗坪風景區等文旅地標,以水彩寫生重構「山水-人文「的視覺敘事。例如,碧峰峽大熊貓基地的生態創作與怪樹林景區的自然寫生,將旅遊景點轉化為藝術創作現場,賦予遊客「沈浸式審美體驗「。
國際對話提升文化能階
活動邀請澳洲、俄羅斯等國藝術家參與,透過2場國際研討會、10公尺長卷共創,形成「本土技法國際化表達「的創新模式。美國藝術家 Eric Rhoads 在開幕式發言中強調:「水彩藝術的流動性與四川山水的靈動性形成共振,這為全球藝術語言提供了新的語法。「
數位傳播拓展文旅邊界
依托7篇公眾號推文、2場直播(線上5000+人次)、7萬+照片直播瀏覽量,石棉融媒跟蹤報道等,構建「線下創作-線上傳播-雲端體驗「的立體傳播矩陣,突破地域限制,將藝術周轉化為永不落幕的文旅 IP。
三、雙向賦能:藝術與旅遊的共生邏輯
藝術為旅遊註入文化深度寫生作品展中,50余幅水彩畫作以「視覺檔案「形式記錄四川文旅資源,如【水彩成都】長卷將寬窄巷子、人民公園等城市記憶轉化為藝術符號,使遊客從「觀光者「轉變為「文化解讀者「。
旅遊為藝術提供創新源泉藝術家在采風過程中,透過王崗坪怪樹林的森林美學、峨眉山在地文化的視覺轉化,實作藝術創作的突破。俄羅斯藝術家 Galina Gomzina 表示:「四川的山川與人文,讓我重新思考水彩的肌理與色彩的可能性。「
四、文化自覺:本土與國際的辯證統一
藝術周透過「三個融合「構建文化自信:
傳統技法與現代媒介的融合:有的藝術家將水墨意趣融入水彩創作,形成「東方美學的當代轉譯「。
本土文化與國際表達的融合:在「水彩無界本土共生「研討會上,藝術家們探討如何透過水彩藝術傳遞川劇變臉、峨眉武術等非遺元素。
文旅資源與藝術 IP 的融合:王崗坪景區透過藝術家駐留計劃,將自然景觀轉化為可收藏的藝術衍生品,實作「門票經濟「向「體驗經濟「的轉型。
五、永續發展:從活動到品牌的生態構建
藝術周的量化成果(近100幅作品、30余名藝術家參與)僅是起點,其深層價值在於:
建立長效合作機制:與雙流城際酒店、王崗坪景區等單位的深度合作,形成「藝術創作-文旅服務-商業轉化「的產業鏈條。
培育本土藝術生態:透過國際導師工作坊、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為四川水彩藝術儲備人才。
打造國際文旅 IP:以「天府水彩「為品牌,未來可延伸至藝術衍生品開發、文旅路線客製等領域,持續釋放文化經濟價值。
結語:以文化自覺書寫文旅融合新範式
四川福寶美術館主辦的首屆天府水彩國際藝術周,不僅是藝術與旅遊的簡單疊加,更是文化自覺驅動下的系統性創新。透過藝術語言的國際化表達、文旅場景的深度重構、數位傳播的全域覆蓋,活動為新時代文旅融合提供了「四川方案「。四川福寶美術館館長向運華所說道:「水彩的流動性,恰似四川文旅發展的生命力——既紮根於巴山蜀水的厚重,又奔湧向世界的廣闊。「這種文化自覺的實踐,正在書寫中國文旅融合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