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解讀毛主席七絕【屈原】,跨越2000余年的不朽精神

2025-06-11文化

屈原是一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因不忍見楚國亡於秦國之手,悲痛之下,於公元前278年5月初5抱石自沈汩羅江,以身殉國,令人惋惜。

2000余年後,毛澤東作七絕【屈原】,懷念先賢。

【屈原】毛澤東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裏濤。

註:艾蕭指艾草,雜亂眾多,喻指小人。椒蘭指花椒與蘭花,因其芳香,喻指美好賢德之人,蘭花也是君子的象征。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屈原當年寫下【楚辭】和【離騷】,手中握著能決人生死的力量。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裏濤 ——可惜奸佞小人眾多而賢德君子太少,悲痛絕望之下躍入了萬裏波濤。

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直是毛主席尊崇的人。他還在湖南第四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就在筆記本上工整的抄寫了屈原的【離騷】和【九歌】,並認真寫了批註。【楚辭】也是經常出現在毛主席書桌上的「常客」,他不僅自己時常閱讀,更推薦給身邊人,在他的書信和講話中,也經常參照【楚辭】中的句子。

可以說,屈原追求真理、堅持理想,以及對現實敢於大膽批判和寧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毛主席。

屈原的遺憾在於空有理想卻沒有將理想實作的土壤和權力。楚懷王目光短淺,屈原聯齊抗秦的策略被他拋棄;舊貴族勢力龐大,為了維護自身特權,對屈原進行排擠,致他被驅逐流放。

現實如此殘酷,即使屈原擁有卓越的才華和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依然打不破那黑暗,在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時,他的理想被徹底破滅,帶著悲憤絕望與無盡的遺憾、帶著對國對民的深愛,躍入了滾滾波濤,以死明誌。

毛澤東身處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一如屈原當年,也許正是他傳奇又令人悲痛的一生,深深觸動了毛澤東,堅定了他為民謀幸福、為國謀命運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國早已泯滅於歷史的塵埃,而屈原的精神則融入到中華文化裏、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裏,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