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014年重慶工人修復800年前觀音像,無意觸發機關,發現意外驚喜

2024-10-30文化

文 | 亓欽

編輯 | 亓欽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14年,重慶大足石刻的修繕工程進入了關鍵階段,作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巔峰,大足石刻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於世,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更是佛教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在一次例行修復中,修繕工人意外地觸發了一個隱藏在觀音像腹部的「機關」,從而揭開了一個塵封數百年的神秘暗格,這一發現雖然沒有帶來傳說中的珍寶,卻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修復過程中如何發現暗格?隱藏的物品究竟有何意義?這座有著800年歷史的觀音像為何會損毀至此?

千手千眼觀音像的歷史背景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始建於唐末,至南宋時期逐漸發展為佛教藝術的代表之一,千手千眼觀音像,作為其中的經典之作,凝聚了當時社會對佛教信仰的深厚情感。

據歷史記載,這尊宏偉的觀音像由趙智鳳主持修建,歷時88年方才完工,成為南宋時期佛教藝術的巔峰,千手觀音像的修建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那個時代藝術、文化和技藝的結晶。

其雕刻工藝復雜,造型精美,尤其是千手千眼的設計,不僅展現了觀音菩薩慈悲為懷的形象,也在藝術層面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作為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份,這尊千手觀音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象征。

時間的流逝和風雨的侵蝕使得這座雕像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尤其是觀音像的手部,原本的千只手僅剩30只左右保存完好。

2008年,國家文物保護局啟動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開始對這尊觀音像進行全面修復。

修繕工程的啟動與挑戰

千手觀音像的修繕工程從2008年啟動,原計劃5年內完成,由於修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實際工期延長到了近8年,直至2015年才最終完成,這一漫長的修復過程,凝聚了無數文物保護專家、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修復工作首先從觀音像手部的修復開始。由於觀音像的手部損毀嚴重,許多手指已經斷裂或遺失,修復人員不得不透過歷史資料和殘存的雕像部份,逐一對手部進行修復。

修復過程中,專家們采用了傳統的「貼金」技術,使觀音像的金光重新煥發,據統計,修復過程中共使用了約44萬張金箔,將千手觀音像的每一只手臂和手指重新覆蓋上金箔,恢復了其原有的輝煌。

修復的挑戰不僅僅局限於手部。觀音像的面部也因長期風化,已經難以辨認出原本的樣貌,專家們不得不借助翻模技術,透過觀音像其他保存較好的部份,精心重塑了觀音的面部,這一技術的運用,成功解決了面部修復的難題,使觀音像重現了其慈悲莊嚴的神態。

2014年,修繕工程進入了關鍵階段,就在工人們對觀音像的腹部進行修復時,他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暗格。

這一發現讓現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好奇,根據修復人員的描述,這個暗格位於觀音像的腹部,平時被層層石刻所掩蓋,只有在仔細修復時才被意外觸發。

隨著暗格的開啟,工人們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珍寶或武功秘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破碎的陶瓷片、金箔碎片和石刻殘片。

盡管這些物品並不具有太多的經濟價值,但它們的歷史意義卻不容小覷,專家們推測,這些物品可能是用於佛教裝藏儀式的遺物,裝藏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通常會將經文、佛教法器或其他具有宗教意義的物品藏於佛像內部,以示尊崇。

這一發現為研究南宋時期的佛教儀式和大足石刻的修建過程提供了重要線索,盡管暗格內的物品已經殘缺不全,但它們為考古學家和文物專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窗,讓他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千手觀音像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斷指的修復與創新方案

在修繕過程中,除了暗格的發現外,千手觀音像的一根斷指也引起了專家們的關註,據報道,這根手指是在2008年被遊客目睹掉落的,事件發生後,文物保護局立即采取了應對措施。

由於這根手指的斷裂位置特殊,修復難度較大,專家們不得不尋求一種創新的修復方案,負責修繕的專家陳卉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根據觀音像另一側手部的形態,制作一只可拆卸的「新手」。

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修復的美觀性,還可以在未來的修繕中更加方便地進行維護和調整,這一創新方案得到了廣泛認可,並成功套用於觀音像的修復過程中。

在修繕的過程中,修復人員還意外地在觀音像上發現了一段94字的銘文,這段銘文記錄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睢寧縣張龍飛主持的一次修繕工作,為研究大足石刻的修復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透過這段銘文,專家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千手觀音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修繕過程,根據銘文的記載,千手觀音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的修復,分別發生在明隆慶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光緒十五年(1889年)。

每次修復都會在原有的金箔上繼續疊加,因此觀音像如今的金箔層多達8層,這樣的修復歷史,不僅反映了千手觀音像在歷史上備受重視,也為修復人員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訊。

修復成果與文化傳承

經過長達8年的修復,千手觀音像於2015年6月13日終於重新向公眾開放,這座歷經800年風雨的佛教雕像,重新煥發出它應有的光彩,修復後的觀音像金光閃閃,手臂和面部都得到了精心的修復,宛如新生。

據修復專家介紹,整個修復過程中共使用了約44萬張金箔和近一噸的修復材料,這些材料的使用,不僅恢復了觀音像的外在美觀,也確保了其在未來能夠更加堅固、持久地保存下去。

修復工程的成功,再次體現了中國文物保護技術的進步和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千手觀音像的修復,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一項文化傳承的偉大事業。

透過這次修繕工作,世人得以再次領略南宋時期佛教藝術的輝煌,同時也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千手千眼觀音像的修復,還讓人們重新回顧了觀音菩薩的傳說,尤其是與妙善公主有關的故事,妙善公主為救父親,獻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最終被佛陀賜予千手千眼,成為千手觀音菩薩。

這一傳說展現了佛教慈悲為懷、無私奉獻的精神,也為觀音像的修復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千手觀音像的修復,不僅僅是對一座雕像的保護,更是對佛教文化、藝術傳承的延續。透過這次修繕工作,千手觀音像得以在未來繼續向世人展示其無窮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作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巔峰,大足石刻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無可比擬,與敦煌莫高窟齊名,大足石刻不僅在雕刻技藝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還融入了豐富的宗教、歷史和哲學思想。

在千手觀音像的修復過程中,專家們不僅成功還原了其原有的藝術風貌,還透過銘文和暗格的發現,進一步揭示了這座雕像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隨著修繕工作的完成,大足石刻的歷史價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2015年,正值大足石刻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周年,這次修復工程的圓滿完成,不僅為文物保護工作樹立了新的標桿,也為中華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資訊來源:宇輝,你知道嗎?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修復緣於……

2024-07-04 07:37:2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