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 山河脈動——讀懂中國生態安全的「生命密碼」

2025-04-16文化

生態安全,是指一國具有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較為完整、不受威脅的生態系,以及應對內外重大生態問題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高原之巔、長江之畔、黃河之濱、秦嶺深處……綠色正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讓我們全面回顧近年來中國開展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在山河的綠色脈動中,讀懂中國生態安全的「生命密碼」。

「根」與「魂」

生態安全的根與魂,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綠色基因。

溯及思想淵源,中華民族向來崇尚與自然共生,造就了優秀傳統生態文化——

大梁宮回蕩著孟子「數罟不入洿池」的告誡,函谷關見證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索,北魏年間,「順天時,量地利」作為農業生產常識被寫入【齊民要術】……千年來,「天人合一」的觀念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哲學世界。

綠水青山的美好願景,是一代代共產黨人手中接力的火炬——

在塞罕壩,三代人的青春讓「一棵松」長成百萬畝林海;在右玉,70年接力使得「風沙口」變成「塞上綠洲」,共產黨人把生態誓言寫進山河。

塞罕壩從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奇跡。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深刻指出了新時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問題,系統提出了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戰略目標、重點任務。

鐵肩擔重任,妙筆著華章。2023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科學擘畫了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六大戰略部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者把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真經」,努力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破解真問題、尋找最優解。2024年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凝心聚力把「路線圖」變成「施工圖」。

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習近平關於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出版發行,將我們黨對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全新高度。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者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實際行動,著眼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和自然資源改革發展大勢,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久久為功建設「大美自然」,念好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的「山海經」。

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自然資源部門堅決扛起「兩統一」政治責任,強力推進司局融合、部局融合、部門融合、部省融合,透過管理理念、管理體制、規劃實施、技術數據的融合,助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為自然資源融合管理提供實踐樣板。

【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顯示,中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已經實作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由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轉變的「四個重大轉變」,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作「四個重大轉變」做出重要貢獻。

綠色家底持續增厚。【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25%。「三北」工程攻堅戰邁出堅定步伐,完成治理面積超380萬公頃。推進「十四五」27個「山水工程」計畫,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超500萬公頃。

「骨」與「脈」

生態安全的骨與脈,是縱貫山海的綠色藍圖。

規劃為「骨」,架起頂天立地的生態脊梁——

2020年,【全國重要生態系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即「雙重規劃」)公布。這是黨的十九大後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第一個綜合性規劃,是新時代國家層面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基本綱領。

「雙重規劃」明確了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為核心的「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統籌布局了9個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

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示意圖。審圖號:GS(2024)4272號

兩個「重」字,重如千鈞。重大工程著力構築和最佳化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基本囊括了中國主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骨架,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區域。相關重大工程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生態保護紅線成為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築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2022年以來,中國實施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進一步明確了「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確立了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新格局。中國陸海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315萬平方公裏,覆蓋了絕大多數草原、重要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

踐行「國之大者」。國家公園是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制度創新,中國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建設,將自然生態系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其中。

規劃體系成型。「雙重規劃」與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相交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紅樹林保護修復等專項行動計劃聚焦突出問題,地方各級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因地制宜。

制度為「脈」,打通各個關節的「奇經八脈」——

筼筜回響,馳而不息;「廈門實踐」,示範全國。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024年8月,自然資源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深入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意見】。

廈門市筼筜湖畔的白鷺洲人海和諧美麗畫卷。

意見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部署,強調六個堅持:規劃引領,構建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格局;源頭治理,強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治理,全方位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科學治理,提升生態保護修復基礎支撐能力;規範治理,健全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久久為功,推動生態保護修復不斷邁上新台階。

感悟「千萬工程」,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千萬工程」從改善鄉村生產環境、人居環境出發,將鄉村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生態經濟資源,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轉動空間「魔術方塊」,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和歷史文化保護,是「千萬工程」叠代升級的重要平台和抓手。2024年8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

意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綜合運用相關政策工具,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最佳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激勵與約束,雙向發力。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守護綠水青山、保障綠色發展。自然資源部出台【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紮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弓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頒布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增加「礦區生態修復」專章,為系統重構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將有力促進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國土空間規劃法、國家公園法等相關國家法律制修訂加快推進。

構建實施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建立生態保護修復計畫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促進生態修復適應力管理。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標準體系完善,提高生態保護修復科學性、專業性、適用性。創新多元化投入政策,出台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等制度,持續拓寬資金渠道,釋放政策紅利。

「血」與「肉」

生態安全的血與肉,是山河煥新的綠色力量。

人與自然之間,留出「邊界感」——

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國家公園實作對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整體保護,守衛著「亞洲水塔」;在東北,虎豹王者再臨的呼嘯震醒沈睡的原始森林;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雨林生境改善,護佑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首批5個國家公園設立以來,藏羚羊、東北虎、東北豹、海南長臂猿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資源保護管理、監測監管能力、園區夥伴關系、科技支撐能力等取得顯著成效。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秦嶺北麓劃定生態紅線,設定自然保育區,對人類活動加以限制,以「互不打擾」的敬意守護「中華祖脈」。在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昔日的鹽堿地如今沙鷗翔集、水鳥相依,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建設「大美自然」,開展重大行動——

「十四五」期間,圍繞「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建設,自然資源部協調有關部門指導各地實施了27個「山水工程」、49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63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累計完成修復面積超500萬公頃,修復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3.93萬公頃,整治修復海岸線約400公裏、濱海濕地超3萬公頃,紅樹林面積增至3.03萬公頃,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長的國家之一。

「山水工程」遵循自然生態系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遊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山西呂梁山西麓融合黃河「幾字彎」治理攻堅戰,科學開展植樹造林和草地修復,穩步推進沙化土地治理,實作「一泓清水入黃河」。寧夏六盤山生態功能區註重部門協同,統籌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安徽巢湖流域肥東縣十八聯圩濕地透過退漁還湖、退塘還濕、生態滲濾島等近自然措施,打造「百鳥之巢、巢湖之腎、洪水之庫」。

「山水工程」讓重慶銅鑼山廢棄礦山蝶變為綠水青山。

「邊開采,邊修復」成為生產礦山成長的「標準姿勢」,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礦業綠色轉型和高品質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億萬噸級國家煤炭生產基地山西中煤平朔礦區,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改變中國煤企「黑色」形象。亞洲最深露天鐵礦遼寧鞍鋼大孤山鐵礦,建設集團生態園,百年老礦涅槃重生。內蒙古國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將植被覆蓋率提高至80%以上,土地復墾率100%,建成黃河流域的「煤海塞罕壩」。青海果洛紫金礦業德爾尼銅礦「缺氧不缺科技」,采用多種生態修復技術,讓綠色在海拔4000公尺處重新生長。

天藍海碧,人海和諧。海洋領域加快建設安全、生態、健康、韌性、活力的「藍色海灣」「和美海島」「美麗岸灘」,有效提升海洋生態系品質和穩定性,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再現北國「金沙灘」,河北秦皇島市北戴河協同推進海域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生態防災減災等。一海陽光,一城綠美,山東日照按照「拓展公共親海空間、營造人海和諧海灣、貫通全域生態廊道」的思路,建成了功能復合、活力多元的陽光海岸帶。紅樹林變身「金樹林」,廣東惠州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開啟全國碳匯開發權交易先河。

服務國家「雙碳」目標。自然資源部出台【生態系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提升生態系碳匯增量,建立生態系碳匯監測核算體系。中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成為實作「雙碳」目標的「壓艙石」。

種出一個春天,履「植」盡責綠化祖國——

「國土綠化必須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並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更加註重‘提質’‘興業’‘利民’」。中國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

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實作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最後一株玫瑰花苗完成對沙漠「鎖邊」後,再向「擴邊」發展。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三北」工程已累計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

未來,「三北」工程將全面落實科學治理、系統治理要求,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走科學、生態、節儉治理之路,以築牢中國北方生態安全螢幕障為目標,堅持因害設防、綜合施治、分區施策。

黃沙在退卻。中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在全球率先實作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

新綠在湧動。當前,中國森林覆蓋率已超25%,貢獻了約25%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糧庫」充盈,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後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錢庫」彰顯,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6億畝,年產值約1萬億元。

「利」與「義」

生態安全之「利」,是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動能。

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生態保護修復的「乘法效應」正在覆寫中國發展方程式式——

重新發現鄉村的價值。「讓欣賞田園風光、想起小時候的味道成為百姓生活的新時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把耕地放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層面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效保護農耕肌理、釋放發展空間、修復生態基底、共享土地紅利,已成為自然資源領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

湖北應城探索林耕空間置換,促進耕地林地集中連片,提升林耕品質。吉林大安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上海金山創新集建設用地、設施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等為一體的「農業標準地」,探索大都市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新道路。浙江寧波推動資源重組、功能重塑、空間重構、產業重整、環境重生,構建更加合理的「三生空間」。江西余江整合集體建設用地,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重慶九龍坡啟用農村閑地、閑房、閑錢、「閑人」,吸引年輕勞動力返鄉創業。浙江余杭尊重百姓意願,以「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和諧宜居田園。

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全國1574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累計完成綜合整治規模720多萬畝,實作新增耕地66萬畝、減少建設用地16萬畝。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十四五」以來,「山水工程」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高水平保護修復支撐高品質發展。

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區山水工程與災後恢復重建、韌性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機融合,變恢復重建為生態再生、發展再建。河北白洋澱上遊山水工程與「十三五」期間實施的雄安新區山水工程有效銜接,接力重建「華北明珠」的綠色屏障。

湟水流域是黃河上遊最大的支流、青海耕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區域,「山水工程」在恢復生態系多樣性的同時,構建特色生態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秦嶺北麓西安段山水工程與所在區域村莊規劃充分銜接,將生態修復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湖北枝江修復金湖濕地,顯現濕地生態價值,變身為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甘肅祁連山為封育恢復退化草原、森林,在限制居民放牧及采伐活動的同時,提供護林員、旅遊精靈等就業崗位,指導林產品種植,拓寬增收渠道。

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生態保護修復在提供更多綠水青山「本錢」的基礎上,打通了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在「生產環節」,讓綠水青山的「顏值」更高。廣東韶關使用中草藥立體種植等多種改良技術,治理貧瘠的紅砂壤,匯入中藥、臍橙等產業,讓當地農民致富。在「配置環節」,讓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效率最優。福建南平依托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優質生態產品開展特許經營,推動自然資源資產的景觀、生態、人文等多重價值實作。在「交易環節」,讓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最大。浙江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按照綠色迴圈經濟理念,構建礦地全生命周期規劃利用機制,變坑為園、變廢為寶,全產業鏈以綠生金。

全民共享生態紅利。生態飯是長遠飯。近5萬社群居民被聘為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年均獲得薪資性收入1萬~2萬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首創「村兩委+」社群共建共享模式,十多萬牧民放下牧鞭,吃起生態飯。實施野生動物損害全域保險、生態搬遷、入口社群和示範村屯建設等民生計畫,提升著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生態安全之「義」,是守望地球的大國責任。

當山水林田湖草沙海共奏「生命交響曲」,我們也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著中國智慧,為增進文明互鑒開辟著新空間——

中國故事打動世界。響應「聯合國生態系恢復十年」行動計劃,「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計畫」。「三北」工程榮獲「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優秀實踐獎」,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中國科學家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釋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廈門實踐——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融入濱海發展】等公共知識產品。

中國故事影響世界。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濕地公約】,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合作共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建設全國濱海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中非海洋科技論壇等國際合作平台。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低碳韌性城市規劃、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資源保護等合作。

根深魂正,骨健脈強,血肉豐滿,義利兼備。從古老的【山海經】描繪的神話畫卷,到新時代「山海經」築起的國家生態安全脊梁,這不僅是山河的重塑,更是文明的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寫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答卷。

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李倩、李天一

文字編輯:王中建、宋梅

新媒體編輯:曲冰潔

i自然全媒體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804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