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當甲骨文邂逅瑪雅文:象形文字的一場奇妙對話

2025-07-04文化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刀鋒劃過龜甲留下利落直線,毛筆蘸上顏料在樹皮紙上勾勒出繁復曲線,三千年前的人類文明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載體上綻放出璀璨的文字之花。當河南博物院的展廳裏瑪雅石碑與殷墟甲骨第一次並肩而立,一場跨越太平洋的古老對話就此展開。

2025年盛夏的河南博物院,「雨林秘境——墨西哥瑪雅文明大展」將這兩種古老文字並置展示,在龜甲獸骨的冷峻與樹皮彩繪的絢爛之間,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雖遠隔重洋,卻展現諸多神秘共性

在人類文明的晨曦中,象形文字如同暗夜明燈,照亮了智慧傳承的漫漫長路。公元前1500年—公元16世紀的瑪雅文明與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殷商文明雖相隔重洋,卻展現出諸多平行發展與神秘共性。

在亞歐大陸東端的中國黃河流域與萬裏之外的中美洲雨林深處,甲骨文與瑪雅文明相繼誕生,成為商代華夏文明與瑪雅文明的靈魂載體。

河南省傳統文化學者袁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瑪雅與殷商在神權政治、天文歷法、血腥祭祀上高度趨同,反映早期文明對自然與神權的敬畏;但瑪雅以石器創造建築與歷法奇跡,殷商憑青銅與文字奠定華夏根基,凸顯文明發展的多元路徑。兩者可能的聯系仍是待解之謎,卻昭示了人類文明演進的復雜性與共通性。

「極簡派」甲骨文VS「細節控」瑪雅文:一個隨性自然,一個強迫癥晚期?

這兩種文字系統雖同為象形文字,卻在材質選擇、書寫技法和文化內涵上展現出驚人的差異,成為破解兩大文明核心密碼的關鍵鑰匙。

瑪雅文與甲骨文有啥異同?根據展覽內容顯示,二者在形式上都屬於象形字,用圖畫表示事物;內容上都與祭祀、占蔔相關。甲骨文是刻在龜甲上問鬼神,瑪雅文是刻在石碑上歌頌神明。

二者在文字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甲骨文筆畫簡單,多用直線,線條兩頭尖,像用刀刻出來的。圓潤或轉彎的地方常用兩條直線拼成折線,顯得棱角分明。而且字形自由,大小不一,有的長有的扁,排列也不整齊,看起來比較隨意,但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可見,甲骨文雖然源自圖畫,但已經簡化成線條,不是寫實的畫,而是用簡單的符號代表事物。

瑪雅文筆畫復雜,不僅有直線,還有曲線、點、圓圈等,對事物的描繪更細致,更像一幅小圖畫。字形整體偏方或圓,大小均勻,排列整齊,外輪廓清晰,像裝在格子裏一樣。另外,細節豐富,比如畫動物會仔細表現羽毛、眼睛等,比甲骨文更像真實的圖案。

當河南占蔔師遇見墨西哥祭司:你的文字暴露了你的KPI

不同的文字昭示了不同的文明核心使命。從文字內容上來看,甲骨文是商人占蔔的記錄,殷商時期的統治者十分重視占蔔,包括祀神祭祖、方域管理、天象變幻、畜牧田獵、生育分娩、婚姻嫁娶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日不占、無事不蔔。

瑪雅文主要用於描繪統治者的戰爭功績和盛大儀式,講述王朝創始者的存在和權利的傳承,記錄時間與歷法,以及那些將時間追溯數千年的神話故事,記錄一切關於宇宙的知識。

為什麽甲骨文和瑪雅文差異這麽大?甲骨文和瑪雅文對我們有什麽啟示?專家的解釋是:環境塑造文字,比如硬龜甲vs軟樹皮,決定了線條的剛柔。另外,文化決定用途:商代人「啥都蔔」,瑪雅人「只記神事」。

為何甲骨文成「活化石」,瑪雅文變「考古密碼」?

談及二者的存續狀態時,袁勇告訴記者,甲骨文系統持續使用超3600年,全球1/5人口仍在使用。瑪雅文字系統16世紀消亡,20世紀破譯後局部復興。

「甲骨文系統延續得益於行政統一、教育普及、技術革新,瑪雅文字被殖民主義者中斷,後被現代學術重建。甲骨文中相當多的文字直至今天仍被用於日常交際,得到了很好的文化傳承,並在藝術創作中被大量運用。瑪雅文在古典期的使用僅限於宗教與統治,在現代成為文化遺產。」袁勇說。

「瑪雅文字與甲骨文作為兩大原生象形文字系統,其演化軌跡因文明命運的差異而截然不同。甲骨文因文明連續性成為‘活化石’,其演化體現漢字適應力與文化韌性;瑪雅文字則因殖民劫難淪為‘考古密碼’,現代重生仍難復現實用功能。兩者命運折射文明存續的殘酷邏輯:文字生命力既依賴系統自身前進演化,更取決於承載它的文明共同體是否被摧毀。」談及二者的後續發展時袁勇說。

總之,瑪雅文和甲骨文,讓我們看到人類如何用不同方式「刻畫」文字、表達思想。雖然瑪雅文和甲骨文分屬不同的文明,但透過文字,我們依然能聽見遠古的智慧低語——而這,正是文字最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