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石灣陶藝追夢人

2025-01-11文化

佛山石灣,這片古老的陶藝聖地,正迎來新一代青年陶藝創作者的崛起。

不久前在佛山美陶灣舉辦的「101010」魏華師生作品展上,除了展出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魏華的作品,還有其10位學生在石灣十年耕耘的匯報展覽。這些陶藝作品,見證了這些「學院派」青年陶藝創作者在石灣這片陶藝沃土上,從初來乍到、紮根生長到茁壯成長的歷程。

能否吸引年輕人到來和紮根,關乎一個陶瓷產區的未來。石灣一直致力於吸引、留住新鮮「血液」,為未來發展蓄勢賦能。

魏華師生作品展是石灣陶藝人才傳承、匯聚的一個側影。目前,石灣聚集了一大批陶藝生力軍,這些懷揣夢想與激情的青年陶藝創作者們,深入挖掘傳統陶藝的精髓,勇於探索與創新,將當代審美與設計理念融入其中,為古老的石灣陶藝註入了新的活力與創意。

自由創作者陳誌榮、羅美雲:

步入陶藝門,夫妻共築夢

走進石灣莘崗村的牌樓,沿著蜿蜒村道走到一家小超市,旁邊有一棟外墻鋪著粉色瓷磚的村屋,其中兩層便是陳誌榮和羅美雲的工作室和住所。

夫妻二人是廣美的同學,十年前追隨老師魏華的腳步來到陶藝的沃土——石灣,並在當時的廣東省大學生陶藝孵化基地工作。石灣給青年人才提供了人才公寓,幫助他們成長。在這裏,他們得到了老師的悉心指導,也感受到了石灣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

羽翼豐滿後,他倆選擇「單飛」。

在創業初期,陳誌榮和羅美雲以石灣為圓心,一邊創作,一邊跑各種創意市集,賣自己的原創陶藝作品。酷暑天打包、背貨、賣貨,既要力氣也要韌勁。憑著這股韌勁,他們在石灣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2016年,他們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他們在南風古竈園區內開了一家陶藝店,這家店鋪成為他們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是他們的藝術夢想啟航之地。在這裏,他們創作出了眾多備受人們喜愛的陶藝作品,如「石折」「聽雲」「潭影」系列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們精湛的技藝,更融入了他們對石灣陶瓷文化,以及對人與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思考。

陳誌榮、羅美雲一家三口。受訪者供圖

「石折系列的器物是源於對巖石表面肌理的一種描述,將石頭表面粗糙的質感轉印到陶瓷的表面,再透過模具成型的方式對其進行解構重組,折合成器。」陳誌榮說,器物表面質感粗糙堅硬,但整體輕盈透光,形同折紙。

「聽雲」「潭影」則是一白一黑的呈現,白瓷黑陶,聽雲裊裊,潭影悠悠。這兩個系列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羅美雲日常愛逛的公園,在湖邊看到水草的倒影,雲霧繚繞的天空,都被她定格於作品中。

「我想讓人們在使用器皿時,也能聯想到在湖邊的感覺。」羅美雲說。

近幾年,夫妻倆的陶瓷技藝日漸成熟,憑借各自的作品,斬獲數個「石灣杯」青年陶瓷大賽的獎項。

兩年前,他們轉戰線上,結識了一批買手,開拓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兩人也迎來了愛情的結晶,一個可愛的「小棉襖」。

陶藝逐夢十年,陳誌榮、羅美雲真正在石灣紮下根,事業家庭雙豐收。

Altra Design藝術設計品牌主理人劉寶怡:

「不被定義」的藝術創作者

把意象化的意面印在抱枕氣球上,挑戰傳統美學的非「黃金比例」陶瓷花器,並不「日常」的陶瓷面膜和衛生巾……藝術是匠人創作感情的傳達,在劉寶怡獨樹一幟的作品中,陶瓷不再僅僅是實用的器皿,而是成為了一種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媒介。

她善用陶瓷材料的特性和工藝技巧,把充滿趣味性、具有公共話題性的藝術作品呈現於公眾視野,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問題開展「提問」。

在她的手中,陶瓷引領著觀眾跨越物質層面,深入探索作品的內在意蘊。

劉寶怡的陶藝作品。受訪者供圖

劉寶怡的藝術理念深受其學習經歷的影響。

「最初選擇陶藝的時候懵懵懂懂,學著、做著,就發現自己喜歡上了。」2014年從廣美畢業後,劉寶怡便奔赴義大利波隆納美術學院,修讀與之相關的專業。在異國他鄉,她在自由的藝術氛圍中不斷思考、探索。

她深入剖析器與建築、器與環境、器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這些思考如同一股股清泉,滋養著她的藝術創作。

學成歸來後,面對眾多選擇,她毅然放棄國內一線城市,直接來到石灣。這裏有她的恩師、同學和朋友,還有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以及鼓勵創新、包容多元的藝術創作環境。

年輕一代陶藝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市場受眾和半徑,與前輩們不大相同。他們普遍嘗試探索貼合當代形態的藝術表達和審美情趣,劉寶怡也一樣。她創立了Altra Design藝術設計品牌,紮根石灣陶藝土壤,用石灣的泥料,創作出大地色的【和·合】系列等陶藝作品,與現代設計空間融合,為追求個性藝術空間的人們提供更多選擇。

她在物中嵌入設計,賣的不僅是陶瓷,更是一種與物相匹配、具美感的環境和氛圍。

劉寶怡在創作。受訪者供圖

如今她還在高校教學。「藝術創作是一個需要沈下心來堅守的事業,希望藝術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一種無關情感的視覺輸出,更是會治愈自己,同時還能感染他人,具有能量的藝術。」她說。

從懵懂未知出發,到致力傳承創新、教書育人,劉寶怡將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美,讓人感受美。

有喜陶藝工作室主理人彭誌豪:

既是陶藝人,也是美好分享者

彭誌豪與石灣的結緣始於2013年。在結束了南韓的一個陶藝訓練營後,他便背著行囊,追隨恩師,來到了佛山石灣。

彼時的他,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石灣給了他陶藝「充電」和直面市場前的「緩沖區」,各種工具和窯爐是現成的,可免費使用。他用了兩年時間,潛心技藝、沈澱自己。對於未來,他腦海裏的規劃圖,也越來越清晰。

隨著時間的推移,彭誌豪的技藝日益精湛,他的作品也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隨後,他在南風古竈景區茶文化街,開設了自己的店鋪。在店裏,他埋頭創作,做器喝茶,遊客進店,便與遊客介紹作品,分享自己的陶藝理念。

彭誌豪工作室進駐了柒號陶倉。李曉莉 攝

他對古物情有惟牽,對茶盞情有獨鐘。

2022年開始,石灣大力建設美陶灣,各種文化創意載體陸續「登場」。2024年,柒號陶倉開始營運後,他與一大批青年陶藝創作者一起,免租金入駐這裏。在他的工作室內,古樸和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處處都是他在各地淘回來的古老桌椅、亮格櫃等,各式茶盞、花器點綴其中,與環境和諧相融,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

最近常出現在展覽中的是造像系列和南瓜壺系列的茶器。這個系列的器皿,像未經深加工的「自然蔬果」,有著其天然的形狀和顏色,陶泥呈現出粗糙的紋理,壺柄轉折出隨意的線條,壺身在光照下,泛著淺淺的油光。

陶藝人離不開石灣這片土地的支持和滋養,也離不開對美有更高追求的人。「文化創意產業轉化慢、周期長,陶藝作品需要美來加持,需要更多具有審美能力的人進入市場。」彭誌豪說,政府、手藝人等各方需要齊齊發力,持續提升環境氛圍,既要傳承又要創新,把藝術審美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

彭誌豪在創作。受訪者供圖

為了培育更多受眾,他以手作博主的身份,帶著自己喜愛的陶藝作品,還有小黃狗「丁丁」,日常在小紅書和抖音分享筆記,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註。

透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彭誌豪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粉絲群體。他的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到石灣陶瓷,也激發了更多人對陶藝的熱愛和追求。

「有更多人一起愛陶、玩陶,石灣陶瓷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他說。

采寫:南方+記者 李曉莉

【作者】 李曉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