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熱情洋溢的歌曲,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和諧畫卷。在這個大家庭中,佤族醫藥源遠流長,自古老的「司崗裏」傳說時期便已萌芽,以其別具一格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不斷探尋其背後蘊藏的生存智慧與醫藥實踐。
雲南臨滄,作為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地,世代生活在阿佤山的先民們,懷揣著對生命延續的熱切渴望,將智慧融入百草配伍之中。歷經千百年歲月的洗禮與傳承,形成了風格鮮明的佤族醫藥。從最初神秘的雨林秘術,逐步發展為科學的醫藥體系,佤族醫藥如今已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妙藥良方」,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光芒。
在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品質發展」。近年來,臨滄積極響應,緊緊圍繞發展壯大地方特色民族醫藥的目標,大力加強民族醫藥研究機構建設,擴充專業隊伍,培育傳統醫藥研究人才。並以佤醫藥為重要突破口,不斷豐富和完善其知識體系,為推動佤醫藥規範化臨床套用、全面提升佤醫藥服務水平築牢根基。
在臨滄,常見的花椒不僅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調味料,更承載著一種古老而神奇的醫療智慧——「該絲吉母」。這是佤語中對「花椒針療法」的獨特稱謂,該療法利用花椒短刺進行針灸治療,對風濕骨痛、跌打腫痛等病癥療效顯著,是臨滄民間流傳已久的佤醫療法。如今,臨滄市中醫醫院的專家們對這門古老技藝進行了規範與提升,使其成為安全、有效的現代化民族醫藥診療方法。花椒針療法的華麗蛻變,正是民族醫藥從民間走向臨床套用的生動實踐。
「肩周炎疼得手都擡不起來,來這裏擦佤藥酒以後,現在手已經能擡起來了,好多啦。」市民李大姐滿臉笑容地分享著自己的康復經歷。近日,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舉辦的「中醫·佤醫夜市」上,眾多遊客親身感受到了佤醫特色療法的獨特魅力。在葫蘆小鎮景區,佤醫藥之家、研究所、研究基地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這是滄源自治縣依托「佤族醫藥」省級非遺計畫,全力打造的「佤醫藥+」產業發展新模式。這裏不僅是佤醫藥的研究中心,更是體驗館和百草園,遊客可以親身體驗花椒針、佤藥浴、藥酒塗擦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診療技術。一條融合「醫、養、食、遊」的產業發展之路正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延伸拓展,為佤醫藥的傳承註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佤醫藥誕生於臨滄,卻不止步於此,它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佤醫代表田華昌醫生多次登上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學大會的舞台,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入交流。2021年,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佤醫藥分會正式成立,臨滄順勢而為,連續舉辦多屆佤醫藥學術年會,搭建起佤醫藥對外交流的重要橋梁,助力其在更廣闊的天地中蓬勃發展。中國工程院朱兆雲院士對臨滄民族醫藥寄予厚望:「以佤醫藥為代表的臨滄民族醫藥,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資源優勢,只要緊緊抓住當下的發展機遇,定能在國內乃至國際醫藥舞台上大放異彩。」
為進一步推動佤醫藥產業發展壯大,臨滄市成立了佤醫藥研究院,並在臨滄市中醫醫院加掛佤醫醫院牌子。臨滄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市民族民間醫藥學會會長邱世春表示:「臨滄佤醫事業已實作觀念、能力、學術建設三大跨越,擁有五個研究平台和兩家佤醫醫院。」這些成就見證了佤醫藥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奮進歷程。
回顧佤醫藥的發展軌跡,一顆小小的花椒刺宛如一根神奇的時間「絲線」,串聯起佤族人民上下千年的醫藥智慧與傳承脈絡。從古老的民間偏方,逐步發展為規範化的診療良方;從民族內部的經驗傳承,到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佤醫藥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
「臨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醫藥資源,發展民族醫藥正逢其勢,壯大佤醫藥正當其時,我們將持續推動佤醫藥課題計畫研究,為加快佤醫藥發展提供科學、詳實、規範的理論和操作規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佤醫藥分會執行會長劉寶林堅定地說。
千百年來,生活在特殊環境中的佤族人民,為了生存、發展和繁衍後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存智慧和醫藥經驗。這些寶貴經驗代代相傳,成為守護佤族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2011年,臨滄市首部佤醫藥專著【佤族民間常用植物藥】出版,收錄了400多個佤族民間單驗方,充分展現了佤族民間對藥物的獨特理解和運用。此後,一批批學術論文在各類期刊發表,【佤醫藥基礎學】【佤醫診斷學】等佤醫學著作也即將出版,【佤醫藥普查、挖掘整理及套用研究】等課題計畫的開展,將為佤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規範指導。
臨滄佤族醫藥以其獨特的魅力、獨到的效用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必將在世界醫藥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續寫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的不朽傳奇。
(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周正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