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霞姐聊西遊
在沒遭到社會的毒打之前,總覺得西遊記裏的情節太磨嘰。咱就說,靈山上那麽多佛和菩薩,各個手眼通天,法力高強。西天如來佛祖想讓大唐來取經,費那麽多事兒幹嘛,先把地府裏的鬼魂啥的都放出來,攪的你大唐民不聊生。然後直接派人去告訴李世民一聲,他還敢不來嗎?
等長大了,了解了一些社會執行規則之後,我發現,還真就不能這麽幹。咱先不說「強扭的瓜甜不甜的問題」,佛祖能不能「扭」的動,那都還倆說呢。
自古以來,在南贍部洲這片土地上,純粹的暴力壓制,那就沒好用過。咱們的「星星之火」那是可以燎原的。咱們信奉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為啥我就非得聽命於你?

真要是把這些人民都逼急眼了,那可真就要打上靈山,奪如來寶座去了。就這件事,咱們還沒失敗過呢。
所以,在咱們這片土地上,講究的是「名正言順」。硬來,那肯定是不行。不管是謀財也好,還是讓人去送死也罷,你都得學會繞圈子。繞著繞著,這些韭菜們就被繞進去了,然後你想幹的事也就成了。
一、取經計畫的難點
有句老話說的好:「行百裏者半九十。」
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那轉瞬即逝的機會當中,前面的絕大多數工作,其實都是鋪墊。
就像觀音菩薩攢的這個西天取經的局。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她的真實目的是什麽,直到所有準備都已經就緒,氣氛已經烘托到位了,所有人都已經騎虎難下了,這個時候,她才亮了他的底牌,完成了一擊必殺。

跟咱們印象中不一樣,觀音菩薩到長安去攢這個西天取經的局,其中的難點,不是讓李世民心甘情願的安排人去西天取經,而是怎麽讓唐僧,這個佛祖的二弟子,心甘情願地去靈山見如來。
有些人會說了,這有什麽難的,人家唐長老那是一心向佛,有這個機會,那肯定是自告奮勇的去。
您說的這些,都是電視劇裏演的。而西遊記原著中,寫的才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你站在唐僧的角度去看西天取經這個事,你會發現,他不可能願意去。
人家唐僧是當朝宰相殷開山的外孫,大學士陳光蕊的兒子。雖然幼年時期早早喪母,一路順江而下,在寺院長大。但是人家十八歲之後,人家認祖歸宗了,他的身份背景是天下人皆知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在哪個寺院待著,別人能不高看他一眼?這也背景,就在大唐慢慢熬工齡,那級別也低不了。

如果這時候,李世民跟他說:「玄奘啊,我現在封你為‘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 ’,派你去西天取經,你去一趟唄?」
就算唐僧自己不敢說話,你看看此時在西遊記裏的還活著的殷開山說不說話?
要知道,唐僧是金蟬子轉世這件事,凡人們可是不知道的,就算是唐僧本人,那也是本老虎吃了隨從,見了太白金星之後,才知道的。
大唐那麽多和尚,明知道是送死的活,就非得派唐僧去嗎?
誰都知道,這一去是九死一生,那是自己的外孫子,他能眼睜睜看著自家孩子去送死嗎?
按照現實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活,怎麽輪,那也輪不到唐僧這樣的人去。我估計,大機率就會演變成「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不了再舉全大唐之力,選出一個「劉全」來唄,一個不夠就選十個,反正人有的是。
而且,從後面來看,他本人也並不願意去。在取經的過程中,人家唐僧,那活脫脫的就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馬沒了,走不了;餓了冷了,走不了;天黑了,也走不了;病了,那幹脆就不想去了。

原著第八十一回,眼瞅著取經都要完事了,唐僧發燒了,在「彌留」之際,他想的不是病怎麽快點好,而是寫信給李世民,讓他換人,原文道:
臣僧稽首三頓首,萬歲山呼拜聖君;文武兩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聞: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僧病沈屙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別遣人。
所以我說,對於觀音來說,完成西天取經計劃最難的,不是讓李世民派人去取經,而是怎麽讓唐僧去取經。
就這麽一號人,你不把他架起來,讓他不得不去,那他是肯定去不了的。
二、觀音菩薩的藝術
要不說還是人家觀音菩薩有水平。
直到她水陸大會的高潮階段現真身之前,她對於西天取經計劃,那是只字未提。
跟地府那些人交代的是,要安排李世民在地府轉一圈,目的是為了讓他回陽間做一場水陸大會。
而李世民接受到的資訊是,只要在陽間做一場水陸大會,佛教的人就能讓他享受到:
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所以,截至目前,這個局中所有的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事」。
派去選高僧的魏征與蕭瑀、張道源覺得自己選對了人,不管怎麽說,你殷開山的外孫是因為我們才出來的,這個人情你得還。

李世民也高興,選出來的這個人是自己的秦府大院子弟,讓他擔任「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 」去管理佛教事務,人家也放心。而且這人的身份背景也配得上這水陸大會的規格,佛教的人看了也高興。
那唐僧本人呢,更高興。熬了這麽多年,一招升天,搖身一變就成了大唐副國級幹部,只要辦好了這件事,再加上自己外公的加持,那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然後,就在這些人都在彈冠相慶的時候,觀音菩薩又送了兩件寶物去助興。你看原文寫的是:
蕭瑀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瑀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個盛會去添磚加瓦。
而蕭瑀的這個態度,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大唐朝廷的風向。玄奘法師,現在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有啥好事,那必須得搶先去送殷勤。
要說凡人哪見過佛門的好東西,李世民見到袈裟和錫杖,聽了功能講解之後,直接就賜給了唐僧。
我們看啊,此時的唐僧,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和尚,變成了大唐的「僧王」,接受了皇帝賜的袈裟和錫杖,最關鍵的,他還是皇帝最重視的水陸大會上無可爭議的主角。作為一名凡人,人生最得意之時也不過如此了吧。

然後,畫風突變!
就在水陸大會進行到最高潮的時候,觀音菩薩突然前來攪局說:
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
那意思就是說,你李世民準備這麽長時間都白準備了,你們講那些玩意都不好使,靠這些你想要「江山永固」,那是在想屁吃。
然後,觀音菩薩直接現出了真身,慌的眾人是朝天禮拜,原文道:
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
這下沒啥說的了,你唐僧作為主角的水陸大會沒有用,官封了,袈裟和錫杖用上了,風頭也出了,但是,你沒給皇帝解決問題,這就很尷尬了。
皇帝的東西那是能白拿的?
接著,觀音菩薩當眾給李世民指了一條明路,原文道: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就在這時候,觀音菩薩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你大唐這經不好使,要想「江山永固」,你得去西天取。
這時候,輪到唐僧尷尬了,這氣氛都烘托到這兒了,這我不去也不行了,與其等著李世民點名,還不如我自己主動點呢。於是,我們就看到:
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其實,唐僧不是不知道自己是被坑了,因為他回到洪福寺裏,跟他的徒弟們是這麽說的:
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沈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
他知道,這一整盤棋下下來,他已經被架到那,不去不行了。所謂「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這句話裏不知道有多少無奈。

他知道他這一去肯定是兇多吉少,大機率是回不來了。
可是,他能不去嗎?拿了人家的東西,但沒給人解決問題,李世民能讓你好好活著嗎?人死債消那都是輕的,更難受的是,他會把你現在擁有過的一切,再從你身上拿走!
我想,如果唐僧早知道要西天取經,他是不會出山的。因為他還沒有會傻到,為了一些虛名,明知必死還去求死。
以上,感謝您的閱讀。
本文先發於公眾號:霞姐聊西遊
關註我,解鎖全網最細的西遊記解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