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語在新聞中發揮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可謂新聞產品的「廣告欄」,能牢牢抓住受眾的眼球,對於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因此,記者們都在新聞導語的寫作上絞盡腦汁、積極求新。
那麽,新聞導語究竟怎樣求新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少評論,多描寫
新聞導語寫作為什麽要「少評論,多描寫」?一是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要求,二是為了增強可讀性。
眾所周知,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是客觀性,即報道事實而不摻雜個人主觀意見或感情色彩。在新聞導語中,過多的評論可能會讓受眾質疑報道的公正性和中立性。描寫則更加側重於對新聞事實的客觀呈現,讓受眾透過文字感受到新聞現場的氛圍和細節。
從閱讀心理上分析,受眾閱讀新聞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資訊和了解事實,他們更希望直接了解新聞事件的經過和結果,而描寫恰恰能滿足這一需求,具體的場景和細節描寫能讓受眾更加詳細深入地了解新聞事件。要達到這一效果,作者就要多用描寫來呈現客觀新聞事實,盡可能避免直接發表議論。
過多的評論還可能讓受眾在閱讀新聞之前就形成某種預設的觀點或態度,從而影響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判斷。描寫則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讓受眾在了解新聞事實的基礎上自行作出判斷。生動的描寫可以吸引受眾的註意力,讓他們更願繼續閱讀。此外,描寫還能幫助受眾在腦海中構建新聞事件的畫面,從而更加直觀地理解新聞內容。
少虛詞,多實詞
新聞導語的寫作應註意少用虛詞、多用實詞,以增強資訊的直接性和準確性。這是因為新聞導語需要迅速吸引受眾的註意力,並清晰地傳達新聞的核心內容。
虛詞如「的」「地」「得」「了」「著」「過」等,雖在句子中起到連線和修飾作用,有助於句子的語法結構和流暢性,但在新聞導語中過多使用可能會使句子顯得冗長、拖沓,增加受眾的閱讀負擔,影響資訊的直接傳達。
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可以更加準確地描述新聞事件的核心內容,讓受眾一目了然。例如,使用名詞來指代新聞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地點、事物等;使用動詞來描述新聞事件中的動作、行為等;使用形容詞來修飾名詞,增強描述的生動性和準確性。
來看以下兩條導語的對比:
原導語(含較多虛詞):10月12日,在××市美麗的城市公園裏,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位勇敢的市民不顧個人安危,成功救起了一名落水兒童,他的英勇行為得到了周圍群眾的熱烈贊揚。
修改後的導語(少用虛詞,多用實詞):10月12日,××市城市公園中,一位市民不顧危險、迅速行動,勇救落水兒童,贏得群眾贊譽。
原導語中,「在……裏」「了」「的」「他的」等虛詞和代詞較多,雖然句子結構完整,但相對冗長,不夠簡潔。修改後的導語去掉了大部份虛詞和代詞,直接使用「城市公園」「市民」「勇救落水兒童」等實詞組合成句,更加簡潔、緊湊,易於受眾快速抓住新聞的核心資訊。同時,「不顧危險、迅速行動」等短語也使用了實詞來描繪該市民的英勇行為,增強了表現力。
少從句,多單句
首先,單句能簡潔明了地傳遞資訊。使用單句可以更加簡潔明了地傳達資訊,讓受眾在短時間內快速抓住新聞的核心內容。比如「11月20日淩晨3時36分,日本本州島南部海域再次發生5級地震。這次地震波及廣泛。」這個導語,簡潔明了,直接傳達了地震發生的地點、事件及其影響。而從句結構相對復雜,可能會增加受眾的閱讀負擔,不利於資訊的快速傳遞。
其次,單句更能突出重點。在有限的字數內,使用單句可以更加直接地突出重點,讓受眾一目了然。單句結構清晰,資訊點明確,有助於受眾快速理解新聞的主要資訊和價值點。比如「近日,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變異株在多個國家被檢測到,全球防疫形勢嚴峻。」這一導語,迅速傳達了新的發現和當時的防疫形勢這兩個重點。這種情形如果使用從句,可能會因為結構復雜而分散受眾的註意力,影響表達效果。
再次,單句更符合當代閱讀習慣。從閱讀習慣來看,受眾越來越傾向於快速瀏覽和獲取關鍵資訊。導語寫作上使用單句更加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讓受眾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新聞的核心內容。同時,單句也更易於記憶和傳播,有助於新聞資訊的廣泛傳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新聞導語中完全不能使用從句。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傳遞更加復雜或豐富的資訊內容,可以適當使用從句來增強表達效果。比如這樣一條導語:「雖然面臨國際制裁的壓力,但伊朗政府仍堅持其核能發展計劃,並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國家權益。」該導語使用了讓步狀語從句「雖然……但……」,突出了新聞事件的背景,隨後主句闡述了伊朗政府的態度和行動。
少概括,多具體
具體的描述能更準確地傳達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減少誤解和歧義,也讓受眾感受到更加生動的新聞現場。相比之下,概括性的語言往往較為抽象和模糊,難以引起受眾的共鳴和興趣,還可能因為過於簡略而忽略一些重要細節,導致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產生偏差。
新聞導語如何才能做到「少概括,多具體」?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過於籠統或模糊的表述方式。例如,不要只說「某地區發生了一起事故」,而應具體說明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傷亡情況等。如果可以,運用具體的數據來支持稿件的描述。也可以適當參照新聞當事人的話語,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同時也能提供具體的細節和觀點,從而豐富導語的內容。
比如下面這條導語,來自2021年10月18日新華社稿件【阿卡貝拉「聲越」兩岸】。
沒有指揮、沒有伴奏,沒有炫目燈光和華麗舞台。多聲部合唱加上人聲模擬的各種樂器,宛如天籟在海峽兩岸間「穿越」。17日舉行的2021「聲·越·家」兩岸阿卡貝拉青年交流雲端音樂會,用無伴奏合唱這一經典又時尚的音樂形式,成就了兩岸青年之間的一次美麗「約會」。
該導語沒有簡單地概括音樂會的情況,而是具體描述了音樂會的場景和特色,如「沒有指揮、沒有伴奏,沒有炫目燈光和華麗舞台」,以及音樂會的形式「多聲部合唱加上人聲模擬的各種樂器」,還提到了音樂會的主題和效果「成就了兩岸青年之間的一次美麗‘約會’」。這些具體的資訊能夠讓受眾清晰了解音樂會的全貌,直觀感受到音樂會的現場氛圍。
結語
雖然「文無定法」,但是無論怎樣寫,新聞導語都應傳達核心資訊、點明主題並力求生動。把握住「少評論多描寫、少虛詞多實詞、少從句多單句、少概括多具體」這幾條原則,新聞工作者可以不斷提升導語寫作能力,增強新聞產品的吸重力和傳播力、影響力。
來源 全媒體探索編輯 肖衛冬
二審 景詩瑤
三審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