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如果試圖強行改變事物,只會帶來無窮的困擾與煩惱

2024-10-30文化

老子曾感嘆,站在偉大的高度看待人生,其實並無繁重無比的艱難困厄橫亙心頭。但人們往往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偉大者的聳峙雲霄,往往取決於他們面臨的艱巨挑戰的大小。然而,老子以豁達的態度對此做出回應——對於真正的強者而言,並無無法逾越的鴻溝,因為他絕不讓困難積累得越來越龐大,他總能在他們尚且微乎其微,尚未超越自身承受範圍之前,便以獨到的智慧與力量將其化解,從而實作任何情況下的揮灑自如!

當我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迎接一個個未知的挑戰,我們始終保持著那份初生的激情和活力,如同一塵不染的白紙,從未沾染過世俗的塵埃。我們毫不費力地滑入下一個時刻,仿佛新生的嬰兒,充滿了無盡的可能性。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遊走,猶如蛇蛻皮般,舊的外殼被遺棄,新的、年輕的肌膚煥發出勃勃生機。

如此看來,生命並非一道待解的謎題,而是一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旅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恩於生活的饋贈。請銘記這一點,並嘗試理解老子的教誨:

達到無為,參與無事,品嘗那無味的滋味。

如果我們能夠在每個瞬間都全力以赴,將每一件事做到極致,那麽我要說,這完全可行,因為我正是這樣實踐的,我所談論的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經驗。這是完全可能的,歷史上已經有人做到過,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一旦我們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我們將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這實在是太簡單了,就像我們插入鑰匙,輕輕旋轉,門鎖應聲而開。

眾所周知,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闡述了他的政治理念,例如在第三章中,老子提出:「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在第十九章則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在第四十八章則言:「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第五十八章則有:「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總的來說,老子對於治理國家的主張便是無為而治,即反對統治者過度運用智力,制定過於繁復嚴密的法律法規束縛人民,出台過多的政策幹擾、折騰百姓。因此,「治大國若烹小鮮」只是以一種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實際上,本章後面的「以道蒞天下」便是對於老子對「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補充,進一步闡釋了他的觀點,即以「道」治理天下,即無為而治。只不過,「治大國若烹小鮮」顯然要更加具體形象一些,為統治者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治國策略。

車載先生曾感慨:「這段話從‘無為而治’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種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中無為的主張在政治領域的套用。老子書中極其重視‘無為’,提倡‘為無為’,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反復闡述這個道理,廣泛套用這個道理,這是他‘道法自然’的見解的充分體現。他將這個道理運用於治國理政的層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便無需借助宗教來輔助政治,於是鬼神也就失去了其神秘的色彩。」

的確如此,這些簡短的話語揭示了治理之道的精髓,那便是保持沈默,無為而治,避免幹擾到家國居民的生活,否則便將招致禍患降臨。要保障國家的穩定安寧,王者必須時刻保持認真嚴謹,毫不動搖,堅決不能憑借個人喜好任意調整國策大計,這句話用極具表現力且明快的言語概括了這個極其復雜的治國智慧。如果過分執著於個人的願望想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那麽民眾將會陷入迷茫,國家也會陷入動蕩不安。反之,若國家制定的政策法規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就能實作強國富民的宏偉目標。這樣一來,所有外來的壓力和挑戰都無法對國家產生任何危害。

聖人及其領導的政府官員之所以深受人民愛戴,正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以德行合乎大道,使得道與德再次回歸人間。

前者,那是一個樸實無華且充滿生命力的社會,而後者則象征著專制主義的冰冷世界,這兩個社會體系,如同兩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社會風貌。在那個樸實無華的社會中,聖賢們如神明降臨人間,他們推行「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依據人民的心聲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地構建和完善社會法律,摒棄形式主義,拒絕運動式的管理方式,更不會制造個人崇拜,各級行政官員都默默無聞地履行著自己的神聖職責,工作流程井然有序,穩步推進。

從表面上看,政府中似乎並未出現過驚世駭俗的天才人物,也沒有震撼人心的宏偉壯舉,然而,這個社會卻在健康穩定地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胡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樸、厚道的社會風貌自然形成。相反,在專制社會裏,統治者獨斷專行,唯恐失去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失去了既得利益。人民失去了自主權,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得不到發揮,致使生活越來越貧窮,國家越來越混亂,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百姓所遭受的災禍啊,就是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賴的;而統治者的幸福又為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孫後代埋下了災難的禍根。但是,這些愚蠢的統治者們誰又能預知自己的最終結果呢?他們不「以正治國」,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來善良的勞動人民必然變成推翻其統治的「妖軍」。

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唯有貫徹無為之治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必須摒棄內心深處的個人私念。我們需要沈浸在無盡的思索之中,去探尋那些尚未發生但卻極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以辯證思維來看待大小多少間的微妙關系,以正確的思想觀念去面對群眾的怨聲載道。請記住,群眾的怨言並非電洞來風,而是社會體制不完善的真實寫照!

老子的政治理論精髓在於他提出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具體策略。他透過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以及相應的施政措施所產生的迥異社會效果,有力地證明了所有社會弊病皆源於統治者的「有為」、「有欲」、「好動」、「有事」,進而倡導樸素之治,堅決反對人治。

老子運用辯證的眼光,深入剖析了事物之間的對立轉化規律。他指出,禍與福、正與奇、善與惡皆可相互轉化,然而沈溺於權力的統治者往往對此視若無睹。

人們對於名利的癡迷之心,實在是根深蒂固且歷久彌新。因此,聖賢們在初創治國之道時便明確提出:應以道德規範世人的言行舉止,同時不忘維護法律權威。讓各級政府官員秉持清正廉潔的原則,不受名利誘惑。賦予人民言論自由,讓他們暢所欲言,同時也要防止其任意妄為。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而非自吹自擂。

在行動當中,要無為,這是老子最深的奧秘,他說:「若能以無為之道行事,何必勞心費力呢?」他告誡我們,如果試圖強行改變事物,只會給自身帶來無盡的困擾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