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暮春,渭北高原上新綠漫野、繁花織錦。二十四節氣中的春之終章——谷雨將至未至,陜西白水縣已浸潤在千年文脈的律動之中,因為每年谷雨這一天,都是當地人隆重祭祀倉聖爺的日子。
從山門進來,古樸典雅的前殿映入眼簾,這裏曾是歷代先民追慕倉頡恩澤的聖地 倉頡廟景區供圖
「谷雨祭祀文祖倉頡」的民俗,有史可考肇始於東漢延熹五年的裊裊香火,歷經千年淬煉,如今已凝練為一年一度的「四儀九規制」非遺典儀。
4月9日,倉頡廟前的祭祀廣場上搭起了對台戲,吸引村民前來觀看
4月9日,記者來到白水縣史官鎮倉頡廟景區,進行一場文化探尋之旅。距離乙巳年谷雨還有11天,倉頡廟前祭祀廣場兩側,翻飛的龍旗獵獵作響;秦腔班子已搭起對台戲,農人暫擱犁鋤自四方雲集。廟內,研學的稚子身著漢服揖禮如儀,46棵蒼勁虬柏如篆書懸筆,28字鳥跡碑文似史冊初開,這座小城正以虔誠姿態靜候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廟柏無言 銘刻文明年輪
從西安一路向北,驅車不足二百公裏便到了白水縣。車子駛入渭北高原的褶皺,大地驟然換了肌理,被風雕琢的層層溝壑將春色裁成深淺不一的綠色綢帶,蘋果花與梨花的粉白浪潮在塬畔翻湧。倉頡廟就坐落在白水縣城東北18公裏的史官鎮上,這裏北靠黃龍山,南鄰洛河水,距黃帝陵僅百余裏,是全國唯一廟、墓、碑、書、柏五位一體的文祖紀念地。
踏進倉頡廟大門,便被這座高垣厚墻的古老建築散發的典雅氣質吸引。古廟區占地17畝,據講解員介紹,倉頡廟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而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被尊為造字聖人。倉頡廟的具體修建年份未知,但從東漢延熹五年(162)的【倉頡廟碑】可知,當時的倉頡廟已頗具規模,至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宋元時期曾進行過維修,現存的建築多為明清所建。
廟內布局對稱,錯落有致。位於中軸線上的照壁、山門、前殿、報廳、獻殿、寢殿由南向北依次排開,兩側又有東西戲樓及鐘鼓樓、配殿和廊房等。穿梭其中,人會不自覺被其造型精美的飛檐鬥拱和寓意美好的磚木雕刻吸引。
廟中前殿陳列著18通古碑,其中【倉頡廟碑】【時大宋蒼公碑】等或記載倉頡功績,或記錄廟會盛況,鐫刻精細、獨具匠心。坐落在前殿正中的【倉聖鳥跡書碑】被稱為「中華民族第一篇史書」。上面刻有倉頡所造的28個象形文字,內容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記述的是黃帝和炎帝聯合中部和東部諸部落,籌謀與蚩尤開戰,一舉打敗蚩尤並慶祝勝利的過程。
中華倉頡碑林
廟宇四周,46棵千年古柏環繞相伴,在春風中舒展枝丫。據介紹,這些古柏平均樹齡3000余年,每一株都有故事,被專家譽為「綠色的國寶,活著的文物」。其中最年長的「倉頡手植柏」樹齡逾5000年,是全國5株5000歲以上的古樹之一,其枝幹虬曲如篆書,裂痕間藏著5000年華夏文明的註腳。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渺在【倉頡廟記】中寫道:「樹裂如劈,枝柯如鐵,翠葉如蓋,足可同黃帝陵的軒轅手植柏媲美,令人馳想歲月的遙遠,回味文明的歷程。」
倉頡廟內古柏與廟宇交相輝映,這些古柏平均壽命達3000年
為了加強保護工作,2020年5月渭南市施行了【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這是渭南首部文物保護地方法規,並將廟內古柏納入保護範圍。每年聘請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問診體檢」,撥付專項資金開展保護工作。
2020年6月,倉頡手植柏籽種搭乘新一代載人飛船,經歷了航天育種後回到了白水,在航天育種空間站的指導下,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和白水縣林業、園藝等部門共同進行古柏培植和繁育工作。至此,這株見證了漢字誕生的5000 年古柏完成了從「文明根系」到「宇宙信使」的身份嬗變。
九規制禮 跨越千年的集體心跳
「倉頡生卒於白水,白水人對倉頡的尊崇是刻在骨子裏的,不論老幼都尊稱其為‘倉聖爺’,祭祀倉頡貫穿白水人一生的很多重要時刻,甚至於事有不決也求倉聖爺。」陳建峰是倉頡廟的中殿管理員,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年春節本地人都搶著上頭香,孩子升學也會來祈願,而谷雨這一天的祭祀是白水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目前有據可考的最早的一次倉頡祭典發生在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上就有這次祭祀活動的相關內容。
「民諺中有‘清明祭黃帝,谷雨祭倉頡’之說。倉頡造字後,‘天雨粟,鬼夜哭’,於是才有了谷雨。白水自古有谷雨祭祀倉頡的傳統。」據白水縣倉頡傳說國家級非遺計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韓文學介紹,白水谷雨祭祀倉頡活動從漢代起就分官祭和民祭,但以民祭為主。縣誌記載,近代以來為了使民間祭祀更好地延續,民國時白水縣縱目、史官兩地群眾曾設立專門祭祀的組織「十大社」,涉及周邊40多個村莊。每年的祭祀典禮,由「十大社」輪流主持。1990年,白水縣首次將谷雨倉頡祭祀變為公祭,此後延續祭祀傳統。2007年,白水縣的谷雨祭祀倉頡典禮被列入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倉頡廟的報廳是祭祀倉聖報到的地方
如今在白水,每年的「谷雨祭祀文祖倉頡典禮」莊重肅穆,祭典采用「四儀九規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界人士、鄉賢代表齊聚倉頡廟拜謁文祖,表達中華民族文脈永續、源遠流長,華夏子孫根脈傳承、高山仰止的共同心聲。官方祭祀活動結束後,民間祭祀陸續開始,白水當地農民紛紛拿著香表祭品,拜謁倉聖爺。
倉頡廟前殿內佇立的古碑
廟會煙火 在秦腔「對台戲」中續寫文明
每年的祭祀大典後,倉頡廟便迎來了持續數天的廟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谷雨廟會,這裏熱鬧非凡、盛況空前,曾被稱為「渭北第一廟會」。
在倉聖廟景區的微信公眾號裏,藏著一條塵封的記憶。2008年一位名叫靳魚的秦腔老藝術家來白水拜謁倉頡時,看到對台戲樓,回憶起自己1957 年曾在東戲樓唱過天明戲的經歷,並向景區捐贈了一本由他著述、出版的書籍【戲緣】,書中記述了 1957年「十大社」組織下的「倉聖廟」廟會。「廟會的前幾天,就有擺攤的、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算命的、耍猴的、玩蛇的、挑貓的、騸雞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耍西湖景的、擺擂台的,遊人來此助興、觀光。……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遠有河南、山西、南北商賈,近有周邊城鄉百姓、客商前來趕會做點生意。正會這天,趕會的馬車都停於周圍村莊的麥場、路邊,足有幾公裏長。……正式開台的首日午時,有五顏六色、彩旗如潮的鑼鼓隊、社火隊、火炮隊、護廟隊,數千村民伴著會長等人、擡著神樓去十余裏外的倉頡故裏,迎請聖人進廟賞戲。」
倉頡廟戲樓
倉頡廟谷雨廟會在明清時便已形成,清朝中期到民國初步入高潮,年年逢會都要演戲,少則一場多則三四場大戲。因為廟裏東西兩座戲樓為「並台式」又稱「連台式」,上面經常唱「對台戲」。兩戲樓並台演唱,互競演藝,在全國絕無僅有。當時的同州蒲城、渭北、渭南、西安乃至山西蒲州梆子的名伶、名樂師都來此獻藝,蒲劇名家王存才、董銀午、一聲雷、玻璃脆等也都蒞廟參演。
「唱戲是倉頡廟廟會的重要組成部份。這幾年為了保護文物,幾乎沒有在廟內的戲樓上唱過戲。但為了延續這一傳統,每年谷雨祭祀前,我們會邀請陜西省內的劇團,在祭祀廣場上搭上雙戲台,唱‘對台戲’。」倉頡廟景區旅遊服務股股長張瑜說。
4月8日,乙巳(2025)年白水谷雨倉頡文化系列活動在倉頡廟景區拉開帷幕。祭祀廣場上早早搭起了雙戲台,渭南市青年秦腔劇團、白水縣劇團、壺口瀑布文工團、西安易俗社等多家文藝團體齊聚倉頡廟,每天下午進行「千年對台戲·秦韻永流傳」戲曲演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經典劇目輪番上演。好戲開鑼,大量村民聞訊而來。4月9日的祭祀廣場上不到12點就坐滿了觀眾,他們戴著草帽,拿著馬紮、凳子,等待開戲。記者采訪中遇到了一對70多歲的老人,為看「對台戲」,他們一大早從白水縣城西北的林臯鎮坐兩個多小時公交車來到城東北的史官鎮,興致盎然。
從明清戲樓的「並台競藝」到祭祀廣場的雙台對唱,熱情的觀眾與投入的演員共同編織了一幅跨越時空的文化圖景。時光流轉,變的是戲台的形制,不變的是血脈中奔湧的虔誠。
研學傳薪 漢字基因的童年播種
在倉頡廟的飛檐鬥拱之外,一場無聲的文化傳播正悄然生長。白水的文明傳承,不僅在恢宏的祭典中,還在孩童執筆書寫的撇捺中,在少年凝視【鳥跡書】時驟亮的眸光中。
自2016年起,這座小城以谷雨為舟,載著「一帶一路」年度漢字活動破浪突圍,不斷努力擴大著倉頡文化的影響力。倉頡廟景區管委會也創新發展,開發了「漢字尋根、文明探源」研學旅行課程,包括穿漢服、習漢禮、祭先聖、遊聖廟、寫漢字、誦詩書、體驗古法雕版印刷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近萬名學子前來體驗。
倉頡廟現有46棵古柏樹,這些古柏平均樹齡3000余年,每一株都有故事,被專家譽為「綠色的國寶,活著的文物」。
4月9日一早,倉頡廟便迎來了十余名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的師生,他們遊古廟,穿漢服,獻貢品,敬貢酒,誦祭文,拜先聖,用毛筆臨寫著鳥跡書,在溫習華夏禮儀文化中,感受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也經常送文化進校園,這幾年我們針對中小學生,推出主題為‘漢字的起源’的研學課程,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結繩記事,了解從巖畫記事到象形文字的演變過程及中國漢字發展歷程。此外,我們將研學課程與高校思政課相結合,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大學生了解文字始祖倉頡。」倉頡廟景區旅遊服務股股長張瑜就是白水人,大學畢業後她返回家鄉,成為一名「文化守門人」。「目前來我們這裏研學的最遠的是西藏和雲南的孩子。剛開始只是我們周邊縣城或者省內的中小學生來,這幾年隨著倉頡廟的知名度越來越廣,一些外省的團隊也會過來。能夠將家鄉的歷史名人講給更多的人,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我堅守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如今,【倉頡造字】課文被收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千萬學生的必學文章。「我們還會依托小學課本內容,將倉頡廟傳統文化研學課程轉變為學生日常教學內容的延伸,在研學活動開展之後,讓學生收獲更大。在文化進校園方面,我們還將繼續加強與西安各大院校的聯系,將中國傳統文化帶給更多的孩子。」
文旅新生 4A級景區的文化破壁之路
2024年, 倉頡文化旅遊區管委會順利獲批,倉頡廟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與陜旅集團合作營運,成立華清文創倉頡文化景區營運公司。年遊客量突破50萬人次,標誌著文化資源向文旅融合的實質性跨越。
怎樣讓文物活起來,如何讓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這是倉頡廟市場行銷總監朱姣這些年一直探索的文旅新課題。在她看來,白水與陜旅集團的合作營運,對倉頡廟來說是一個新起點。「下一步我們將深度挖掘倉頡文化IP價值,依托景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利用陜旅集團的資源優勢,透過短視訊平台開展互動創新,策劃非遺展演、漢字主題文化活動。我們也計劃在漢字博物館打造光影互動、數位AR體驗場景,圍繞漢字起源、演變及文化影響構建沈浸式遊覽體系,讓遊客在參觀中實作文化認知與科技體驗的雙重收獲,讓文化遺產真正‘活’在當代生活場景中。」
倉聖鳥跡書碑
針對年輕群體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差異,朱姣說:「谷雨祭祀倉頡典禮作為省級非遺計畫,應該被更多人熟知。我們將透過線上直播、短視訊呈現等方式,向青少年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透過互聯網讓年輕人在參與中理解文化根源,從認同中生發文化自信。」
在這場始於結繩記事、永無終章的人文長征中,依托白水倉頡廟而誕生的谷雨祭祀、廟會研學都成了解碼文明傳承的當代答案。當航天柏苗向著星空生長,當來自各地的孩子們在鳥跡碑前陷入沈思,當異國遊客從橫豎撇捺中理解東方筋骨,漢字文化的生命力便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梁奇比
本組圖片除姓名標示外均由記者 梁奇比 攝
-- END --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資訊,請關註我們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