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論書詩73:
破的穿楊射藝精,賞音還在聽弦聲。
漁陽筆外無余韻,難怪漚波擅盛名。
「 破的穿楊射藝精,賞音還在聽弦聲。 」射箭技藝精湛,一箭中的,百步穿楊,這還不夠;要真正欣賞射藝還要聽弓弦發出的聲音,此句借劍藝評書藝。
「 漁陽筆外無余韻,難怪漚波擅盛名。 」 此句就是點評鮮於樞的書法,啟老認為他的書法謹慎有余,膽量不足,缺少筆外之韻;難怪讓同時的趙孟頫獨擅書名。
草書韓愈進學解
【啟功自註】:
鮮於樞。
漁陽之書,早歲仍沿南宋之體,但觀其獨孤本蘭亭跋及顏魯公祭侄稿跋,可見一斑。此類筆跡容或不盡出早年,以其跋古法書,未免矜持,遂少揮灑之趣耳。
啟老說鮮於樞的書法,早期的時候還是繼承了南宋的書風,觀其【獨孤本蘭亭】題跋和【顏真卿祭侄文稿】題跋,可見一斑。這些筆跡可能不全部是早年之書,但因為是題跋古人之書,未免矜持,缺少揮灑之趣味。
顏真卿祭侄文稿】題跋
【啟功自註】:
其最勝者,推行草大字,今傳世真跡若書東坡定慧院海棠詩、昌黎石鼓歌、少陵行次昭陵詩等,俱稱上選,寸余行書,亦有數本,惟小楷余未曾見。
綜而觀之,無論字之大小,體之行草,莫不謹慎出之。點畫似有定法,結字亦盡莊嚴,極少任情揮斥之筆,觀其答人問書之語,曰膽膽膽。乃知其所自勉者在此,而其不足者亦必在此。
【蘇軾海棠詩卷】
啟老認為鮮於樞的書法,最好的是他的行草大字,現今傳世真跡【蘇軾海棠詩卷】、【草書韓愈石鼓歌】、【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等,都是上選之書。另外一寸左右的行書也有幾本作品,惟有小楷作品啟老未曾見到。
綜合這些作品來看,不論字型大小,書體為行草,用筆都過於謹慎。點畫結構好像有固定的模子,偏於莊嚴,缺少任情揮灑之用筆。
有人曾經問鮮於樞書法如何寫好,鮮於樞回答:膽膽膽。鮮於樞以膽量來自勉,但啟老認為他不足的地方也是沒有膽量。
【草書韓愈石鼓歌】
【啟功自註】:
白香山雲:「㔉石破山,先觀鏟跡;發矢中的,兼聽弦聲。」如此機鋒,恰通書理。崔季珪容儀何若,今固不知,惟其代帝,必危坐正襟,此恰為使者識破處也。
白居易在【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中的話:用鐵鏟鋤破山石,要看下鏟的痕跡;發箭射中箭靶,還要聽射箭的聲音。比喻要理解言外之音,筆外之韻,啟老認為白居易此話的機鋒可以通書法之理。
【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
崔季珪(崔琰),東漢末年名士,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曾代替曹操接見匈奴使者,因為是代替曹操,所以正襟危坐結果反而被使者識破。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在說鮮於樞的書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