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山水畫中有一類描繪雨景的作品,多用濕筆創作,面貌別致惹人喜愛。描繪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後的山水畫,都可以稱為雨景山水。比如這幅明代畫家謝時臣【溪山雨意】,描繪的就是雨中青山清新蒼潤的美感。畫雨景山水可以表達情感,抒發思想,畫家很喜歡創作這個題材展現人格魅力。文人雅士喜歡空山聽雨,聆聽雨打芭蕉。雨過天晴遙望遠方,頓覺心胸開朗。賞雨景成為文人樂事,豐富了畫家的創作題材。
想要畫好雨景山水,可以跟著謝時臣好好學習。他生活在明代中期,風格介於浙派和吳門畫派之間。他畫雨景,利用濕筆淡墨表現空氣中的潮濕感覺。只用淡墨會顯得高山大川沒有氣勢,他再用重墨厾點,強調山石結構輪廓。在幹濕、虛實對比中,完成創作。為了更好地體會謝時臣的畫法,可以從細節慢慢欣賞。
謝時臣 溪山雨意
【溪山雨意】在構圖上很有意思,前景細節豐富,中景疏曠深遠,遠景淡墨濕筆暈染而成。這樣構圖很容易產生幽深神秘的美感,激發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不過,中景處兩座奇峰突出,與遠景沒有產生足夠的空間距離。謝時臣似乎想用這種不合理的構圖表現雨意,尤其是遠景的沒骨畫法證實了猜想。
如果畫大雨傾盆、斜風細雨,古人往往采用擦筆表現。這樣很容易遮擋住山石古樹的結構特征,故此謝時臣只畫雨意,不畫雨絲。為了避免讓人失望,他只能透過構圖的新穎別致引發視覺沖擊。想明白了這一點,似乎也就接受了構圖上的不完美。
謝時臣 溪山雨意 局部
濕筆畫山石樹木會讓畫面顯得過于朦朧,缺少吸睛之處。在描繪中景的時候,他故意用重墨描繪了房頂、松樹。之後用淡墨烘染了一遍,強調中景的立體感,利用墨色變化表現出浮雲飄動。
看到這裏,會有一個疑問,他為什麽不畫風吹樹枝增加雨意呢?從視覺感受看,濃雲迷霧景色更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謝時臣作為職業畫家在創作中會考慮這些因素,讓作品具有雅俗共賞的特征。他希望畫出情感表達和文化意蘊豐富的作品,盡力靠攏文人畫風格。
謝時臣 溪山雨意 局部
畫中有個文人打傘過橋的細節,看到這裏就會恍然大悟。謝時臣畫的是細雨蒙蒙景色,天色就要放晴,沒有大風刮過。他在畫中安排了很多細節,環環相扣為主題服務。看到了畫中種種經營布置,就會佩服他的觀察能力。
謝時臣嘗試形成新的審美方向,融合院體、文人畫風格。只不過他的嘗試具有刻意拼補的感覺。和他同時代的文徵明也在走這條道路,由於文徵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比謝時臣在創作上更加成功。如果是文徵明畫這個題材,在構圖上會更加用心。
謝時臣 溪山雨意 局部
【溪山雨意】更像是謝時臣的一次嘗試,成功與否不是主要目的,大膽創新才是他需要的。如果謝時臣能夠在構圖上多考慮一下,那麽這幅畫會變得完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