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勝跡,留下多少美夢;歲月遺痕,猶記幾番壯烈。古老的亭台樓閣靜立江畔,看慣了朝代的興衰交替、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激起慷慨激昂的浪花,也在訴說著無盡的愁怨與期盼。
南宋詞人辛棄疾有一天傍晚滿懷憂憤地登上高台,江風拂動衣袂,也觸動了心弦。他的思緒穿越了時空隧道,與往昔的英雄豪傑神交,一首傳世之作便從筆下流淌而出,於滄桑歲月間,吟唱出無盡的悲愴。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宋開禧元年,辛棄疾早已過了花甲之年,當他有點費力地登上位於鎮江的北固亭時,江風拂動他的華發,濤聲宛如戰馬嘶鳴。
昔日的抗金名將,如今卻備受冷落,俯瞰這片土地,詞人心湖中波濤翻湧,於是寫下一首名篇,字裏行間滿是家國憂思。
辛棄疾看著夕陽照耀江水,仿佛映出了三國烽火,不禁低誦「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孫權19歲承業,赤壁一戰大破曹軍,奠定了東吳基業。這方京口之地,正是孫權築造鐵甕城的所在,可惜那些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都被「 雨打風吹去 」。
接下來筆鋒一轉,又引入劉裕的「 尋常巷陌 」。出身寒微的劉裕 ,早年賣過草鞋,在北府兵營中不過只為小卒。
可是他胸懷壯誌,憑借勇氣和謀略逐漸崛起,起兵之後金戈鐵馬,兩度北伐收復長安,並最終開創了帝業。辛棄疾借此暗喻,真正英雄不問出身,恰如當年意氣風發的自己。

詞的下闋語氣沈重,元嘉年間,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妄圖效仿霍去病 「封狼居胥」,於是倉促北伐。結果拓跋燾 鐵騎長驅直入,在瓜步山建造行宮,後成「 佛貍祠 」。這恰似韓侂胄 的盲目北伐,一腔熱忱難敵現實的殘酷。
「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這一句隱藏著詞人的痛苦回憶。43年前,他親率五十輕騎闖五萬金營,毫無懼色,在重重包圍中生擒叛徒。那時揚州烽火連天,金兵肆虐。如今戰場成「 神鴉社鼓 」的祭祀地,百姓在敵方的祠廟前敲響社鼓、歡聲笑語,他們卻早已忘了國仇家恨,佛貍祠的一片香火,照出人們記憶的荒蕪。

結尾「 廉頗老矣 」的發問,精妙深刻。這位戰國時期趙國的老將晚年遭到猜忌,雖能一飯鬥米、披甲上馬,卻因使者謊言未得重用,這正是晚年辛棄疾的生動寫照。朝廷讓他把守鎮江,卻又處處掣肘,他借此典故,嘆息自己壯誌難酬。
辛棄疾在這首詞中與孫權、劉裕等人對話,這些風流人物在他筆下好像忽然復活,而稼軒自己則是歷史與現實夾縫中的孤獨者。他明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卻仍執著追問,讓人扼腕嘆息。

辛棄疾登高懷古,吟誦一首名篇,氣勢磅礴,讀完令人感慨萬千。當北固亭上空的夕陽西沈,余暉染紅江面,人們的腦海裏仿佛浮現出一個蒼老而堅毅的身影,他守望的不只是江北的故土,更是一種英雄氣節。
時隔將近千年之後,當大家重讀經典,那些古代人物仍如洪鐘般敲擊心靈。漫天的硝煙雖然早已散去,稼軒在北固亭上的慷慨悲歌卻從未消逝。詞人深情吟誦的字字句句,皆是他對往昔英雄的追慕,還有對未來的憂慮,以及對社稷和蒼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