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詩歌節之一。2024年恰逢「香港國際詩歌之夜」15周年,9月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7位詩人在中國香港相聚。 其後的兩周時間,他們將從香港出發,經由上海、南京抵達阿那亞·秦皇島,完成一場世界詩歌在中國的縱貫線巡遊,穿越母語的路線,以詩歌的方式與世界同頻共振。
對話阿多尼斯
10月2日至10月6日,詩人們的內地首站將抵達上海。「對於中文讀者來說,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國際化。在詩歌現場,感受不同語種、不同觀念之間的交鋒碰撞,將會是難得的體驗。」上海場負責人劉海蒂說,「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內地首站之所以選擇上海,很大程度上也是考慮到上海的國際化視野。
本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主題是「母語的邊界」。「這個主題和轉譯有關,也和詩人有關。」劉海蒂介紹,每一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都會出版一本同題詩集。今年詩歌之夜邀請的詩人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不同語言的國家。轉譯這些詩歌的過程,讓詩人們再度開始思考母語在創作中的深度與限制。
開幕詩歌劇場
在詩歌之夜的跨文化跨時空的背景下,詩人們用自己的母語創作、交流,詩人們透過轉譯跨越母語的邊界,走進詩歌的共同體,探索詩的秘密。
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上海站,持續5天的活動將由開幕儀式、詩歌劇場、詩歌論壇、詩歌朗讀會等主體環節構成,並穿插發生在城市不同角落的線上線下活動,讓詩歌依托於不同媒介、不同空間,在更多的場域裏流動起來,用詩歌的方式理解上海。
上海站最值得期待的部份是10月3日晚在YOUNG劇場舉行的詩歌劇場。音樂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可以跨文化通約的語言。尋謠6年的音樂人小河作為特邀嘉賓到場,從詩歌的文本出發,圍繞著詩人們的聲音進行全新創作。現場,音樂與詩歌交織,觀眾雖然聽不懂詩人的母語,卻能透過他們的語調、頓挫、神情和小河的配樂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和力量。
活動海報
「這是詩歌與音樂的一次奇妙相遇,這也是一個廻然有別於傳統詩歌朗誦的詩歌劇場。」上海場負責人、詩人王寅一直致力於打破國內傳統詩朗誦的固有模式,「詩歌劇場」是他的又一次嘗試,「在這個劇場中,小河的音樂被賦予了多重角色和作用,既是詩歌的調色盤,也是全場節奏的鼓點,是看不見的導引和串聯,自由、即興、互動、突圍、爆炸。這是一次對既定規則的顛覆,一次無法復制的融合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
在10月2日的開幕特別行動中,著名詩人阿多尼斯將透過獨家紀錄片與觀眾讀者相聚。10月4日至5日,「成為一名詩人──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奧爾嘉·謝達科娃專題對話」和「理解和接納」兩場詩歌論壇舉行。俄羅斯詩人奧爾嘉·謝達科娃將與詩人駱家線上上展開對話,德國詩人丹妮雅拉·丹茲,英國詩人萊斯利·哈里遜,日本詩人小池昌代,中國詩人俞璐、路雅婷則將在現場對話,展開對詩歌的探討。5日的圓桌論壇「故鄉與他鄉」邀請的詩人中,或是有在他鄉用母語寫作的經歷,或是母語為非官方語言的小眾語言,他們根據自己的居住於創作經驗講述如何與世界交流。5日晚,「四面八方的風吹到海上──青春與城市」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青年詩歌專場將舉行,年輕的詩人們和特約青年音樂人v10101a將帶來一場自由開放的交流。6日,詩歌來到美術館第82期「艾略特·拜因貝魯克詩歌朗讀交流會」將在上海民生當代美術館舉行。艾略特·拜因貝魯克是詩人杜甫的英語譯者,交流會將以杜甫為核心話題探討。
上海站活動議程
雖然詩歌依然是小眾的文學形式,但在有14億人的中國內地,詩歌的受眾並不是一個小的數位。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也在尋找它的受眾。2023年,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在阿那亞舉辦了阿根廷詩人貝列西的專場,受到歡迎。
上海場的數場活動仍堅持公益。備受期待的詩歌劇場僅象征性收取11.55元的門票,目前已基本售罄,其它活動幾乎都是免費預約。「上海市民對詩歌活動真的很有熱情,上海也是國內詩歌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地方。」劉海蒂說,如今新一代的年輕人依然喜歡詩歌並認可這種表達方式,「詩歌給生活帶來的治愈感,給自身帶來的能量依然存在。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還是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大眾對詩歌的需求在慢慢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