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啟功論書詩90:王念孫、陳澧學者書點贊,翁方綱、劉墉書造作差評

2025-06-11國風

啟功論書詩90:

高郵之後有番禺,安雅終推學者書。

一代翁劉空作態,幾經鳴鼓召吾徒。

啟老此詩評價王念孫、陳澧,認為這二人的書法可以看出人品的安雅,是學者之書,文人之書,值得肯定。同時批評了翁方綱、劉墉的書法空作姿態。

【啟功自註】:

王念孫、陳澧。

乾嘉學者,有大力工於書者,宜莫錢竹汀先生若。然控筆略失於重,隸書更不免有鈍滯之譏。戴東原先生書,曾見殿試策、手簡、手稿,似無以書傳世之想。朱笥河先生好作隸定古體,手寫華山碑跋是也。其他隨筆揮灑書劄、楹聯,無一毫館閣習氣。惟所傳極鮮耳。

錢竹汀書法

啟老說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有在書法上很下功夫的,但都不如錢竹汀先生。錢竹汀先生清代史學家、漢學家。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他在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淩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錢竹汀的書法控筆用力較重,隸書更是不免有鈍滯的問題。

戴震書法

戴東原: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人。清代乾隆年間百科全書式的著名學者、大思想家。 戴震出身於貧寒,一生顛沛奔波於大江南北,講學著述,50歲入四庫全書館校理古籍,精於考據、訓詁,在天文、數學、物理、地誌、經籍考析等領域都有很高的學術造詣,為中國古代文獻的整理作出了貢獻。啟老說曾見過戴東原的殿試策、手簡、手稿,觀其書法似乎無意以書法傳世。

朱筠書法

朱笥(sì)河:朱筠,字竹君,又字美叔,號笥河。清代著名學者,人稱「竹君先生」。 朱筠品格高尚,恬淡達觀,性喜山水花木,酷愛詩書金石,考古著錄日夜不倦。據載「聚書至數萬卷,金石文字數千種」,「所著文數百篇,古今詩數千首」。現存【笥河文集】四卷。

這位朱筠先生喜歡寫古體隸書,曾經手寫華山碑跋。其他書法作品隨筆揮灑,書劄、楹聯,絲毫沒有館閣體書法習氣。可惜的是傳世的作品太少。

【啟功自註】:

若高郵王懷祖先生手稿、函劄,所見極多,無意於書,而天真平易,平生學養,俱見於點畫之間,信乎學者之筆也。

王念孫書法

王念孫,江蘇高郵人,字懷祖,清代學者,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則,建立義通說;歸納【詩經】、【楚辭】的聲韻系統,定古韻為二十二部。註意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多有創見。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古韻譜】等。

王念孫先生的手稿、信劄,所見作品很多,雖然無意於書,而書法出於自然,再加上平生學養,都反映在點畫之間,這就是真正的學者之書啊。

【啟功自註】:

較後則推番禺陳蘭甫先生書。以翁正三曾提學粵東,先生不免間接染其餘習。然其融合歐米,不但終成自家面目,亦見自家性情。所作書劄,皆娓娓論學,首尾千百言,無矜持,無懈怠。昔人論師道有言教身教之說,余謂觀學人之筆,可謂並受書教焉。

陳澧,字蘭甫、蘭浦,號東塾,廣東番禺人,清代著名學者。陳澧對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駢文、填詞、書法,無不研習,著述達120余種,著有【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聲律通考】等。陳澧是位通曉天文地理、樂律算術、駢文填詞的嶺南大儒。錢穆曾評陳澧「晚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人物」。

王念孫之後則推崇陳澧先生的書法,因為翁方綱曾在廣東為官,因此陳澧也不免間接沾染了翁方綱的一些習氣。不過陳澧書法能把歐陽詢和米芾書法融合在自己書法當中,最終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而且能於書法上體現出自己的性情。

陳澧所作書劄書法,都是娓娓道來的論學言論,往往首尾合並千百字,毫無矜持、懈怠之筆。古人論師道,有言教身教之說,啟老感慨欣賞這些學者之書,可以再加上個書教啊。

【啟功自註】:

當時名家,成王以爵重,可以別論。餘則翁、劉各標重望,而摶土揉脂,但見其處處作態,入目令人不怡,殆所謂藝成而下者乎?

啟老說清代書法名家,成親王以爵位而名重,可以另當別論。其余翁方綱、劉墉雖然也很有名望,但他們的書法太過矯揉造作之姿態,看上去讓人不舒服,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嗎?

翁方綱書法

劉墉書法

啟老對書法上的這種「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論調頗有微詞,他認為德是德,藝是藝,德對藝有影響,但不是絕對的,要辯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