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商君書】中醍醐灌頂的智慧箴言,句句精妙至極

2025-01-12國風

【商君書】也稱【商君】【商子】,現存26篇,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還包括其後學)著作組譯,是法家學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該書著重論述了商鞅在當時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個方面。

1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商君書·更法】

如果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獲得成功,如果做事舉棋不定,就不會取得成效。

這是商鞅鼓勵秦孝公變法圖強時說的一句話,表明了商鞅對於變法的信心和自身能力的信任。

商鞅指出,要實作變革和成功,就必須果斷地制定和執行決策,而不是被外界的議論和疑慮所左右。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而慮事獨到的人,也一定會遭到平常人的嘲笑。因此,他建議秦孝公不要顧忌天下人的議論,而應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

當我們面臨選擇和決策時,應該是基於深思熟慮後的判斷,而不是被無端的疑慮所困擾。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沖動行事,而是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後,勇敢地邁出步伐,執行我們的計劃和決策。

2

說者成伍,煩言飾辭,而無實用。

【商君書·農戰】

說話的人成群結尾,他們七嘴八舌、花言巧語,言語冗長且喜歡修飾,實際上卻毫無用處。

商鞅在這裏批評了那些只會空談、言辭華麗卻沒有實際行動和貢獻的人。他認為,這種人空談誤國,對於國家的安危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耽誤真正重要的農業和戰爭準備。

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商鞅主張務實的法治,強調法律、政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他看來,國家的強大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言辭上,而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農業生產和軍事實力上。

因此,他提倡去除那些無用的、只會導致社會風氣浮躁的空談,轉而鼓勵人民專註於農業和戰爭,以此來增強國家的實力。

無論任何時代,實際行動和貢獻都比空洞的言辭來得重要。

3

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

【商君書·更法】

普通人習慣於沿襲舊的傳統和習俗,而學者則沈溺於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學者,都容易受到傳統觀念和既有知識的局限,難以接受新的變革和思想。

商鞅認為,要實作國家的強盛和進步,就必須打破這些舊的束縛,勇於進行改革和創新。他強調,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要使國家富強,不能效法古代。

商鞅以商湯、周武為例,認為他們之所以能成就王業,正是因為沒有遵循古道;而夏桀、商紂之所以亡國,是因為他們不改變舊的禮制。因此,他鼓勵秦孝公不要被傳統的束縛所限制,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法。

在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時,人容易陷入慣常的模式和習慣中,而這會限制我們的思維和創造力。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4

窮巷多怪,曲學多辯。

【商君書·更法】

偏僻的小巷子裏嘗嘗出現奇怪的事,學識淺陋的人常常喜歡詭辯,賣弄聰明。

「窮巷」指的是偏僻的裏巷,「曲學」指的是拘泥一隅之學或學識淺陋的人。這句話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即那些見識有限的人更容易對新鮮事物感到驚奇,那些學識淺薄的人則常常喜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進行無謂的爭辯。

簡言之,越是學識淺薄的人越愛用詭辯來掩飾自己的無知。我們應該要保持謙遜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拓寬視野,深化學識,不斷學習和進步。

5

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商君書·修權】

蛀蟲多了,木頭就會折斷;縫隙大了,墻就會倒塌。

商鞅用這句話來勸喻當政者去除私弊,加強法治,使國家免受危害。他指出,如果大臣們只關心私利而忽視民眾的利益,就會導致民眾與上層統治者之間的疏離,這是國家的「隙」。同時,如果官員們利用職權侵害民眾的利益,就像是國家的「蠹」。

因此,如果一個國家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不加以解決,那麽國家的滅亡就不遠了。

這句話強調了防微杜漸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警惕小問題可能帶來的大災難 。

對於小問題和小弊端,如果不及時處理和解決,最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或災難。

END

插圖:網路

文字:燈下書箋整編

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