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酷暑,再學習儒家經典,倏然想起劉建業老師曾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民間俗稱「鬼市」)淘寶,並喜獲明萬歷年刊印的【十三經註疏】的往事。
【十三經註疏】是【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13部儒家經典的註疏(即13部經典的註解和解釋註解的文字合稱)。
劉建業老師介紹說,【十三經註疏】最早出現在唐代,但版本早就不見了。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僅存有一部宋、元、明的遞修本。而文獻上稱為「北監本」的【十三經註疏】,就是明萬歷年精刻的333卷本的古籍善本,究竟流傳於民間何處,無人知曉。
那天清晨,天還沒亮,劉建業就照例奔向了潘家園舊貨市場。那時,他有雙休日逛「鬼市」的習慣。雖然清晨之際許多人還在睡夢中,但「鬼市」上已是人影晃動了。古玩、字畫、舊書,真真假假,珍品贗品混雜其中,吸引著不同膚色、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收藏愛好者。
劉建業是這人群中的一個。收藏圈的不少人都認識他,知道他鑒賞文物獨具慧眼。所以大凡他駐足的地方,都有人悄悄地跟在後面。他說,那天他逛了個把小時,就要失望而歸的時候,一個攤位上兩摞發黃的線裝書映進了他的眼簾。俯身一看,書皮上那淺藍色的版簽使他怦然心動——這不是明代古籍特有的版簽嗎?外粗裏細的黑線框住以標準仿宋字型寫的書名——【十三經註疏】。
如果這兩摞書沒有造假,那可是稀世珍寶!他發現每一頁的書口(專業術語稱書頁的邊端為「書口」)都醒目地印著「萬歷十四年刊」。而每一冊書的每一頁,都蓋著「禮部之印」的方形銘印。其中一冊書的卷首,還用朱筆工整地書寫著「乾隆四十三年,歲在著雍閹茂六月十六日,用汲古閣本校起」字樣。劉建業明白,「著雍閹茂」是乾隆四十三年的幹支紀年,是「戊戌」的又一稱法。他心花怒放:這是清朝初期禮部的藏書,存世極少,能流傳至今至此,是幸運之神光顧了他。翻點一番,共19冊65卷。
農民裝束的貨主要價8000元。他清楚,這19本線裝書的身價遠非8000元,可見貨主並不識貨,不過「漫天要價」罷了。但他一工薪階層,如此巨額委實掏不出來。但機不可失,遂坦誠地與貨主商量,他是文人,特別喜歡這套書,說著將身上1000多元甚至連一兩毛的零票都傾囊掏出。貨主見他誠心誠意地買,並非那種二道販子,也就同意了。劉建業長籲一口氣,這才掏出手帕擦額頭上的汗珠——料峭寒風中他居然激動得全身冒汗。
就在他付完錢準備離去的時候,有人非要出高價讓他轉賣,被他婉言謝絕。抱著兩摞發黃的線裝書,劉建業這才想起兜裏一分錢都不剩了。別說打車,就連公共汽車都不能坐了,只好抱書步行回家。抱著沈甸甸的兩摞書走了10公裏,累得滿頭大汗!但得到無價之寶【十三經註疏】,再累也值!
當時我聞訊而至,看到19冊書中多冊都夾著若幹小紙條。見我滿臉疑色,他解釋道,【十三經註疏】曾是他熟讀的古籍之一,但這種明萬歷版,當時就印數不多,後在清嘉慶年之前書版就毀絕了。其珍貴之處還在於,這19冊書曾是清代禮部的藏書,不但有與明汲古閣本對照的朱記,同時還有當時校對人的年代(乾隆四十三年)的記載。所以一拿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閱到感觸深的地方就夾一紙條。
兩摞舊書的價值知多少?劉建業說,當然它遠遠超過貨主開始的要價8000元,但他眼裏看到的並不是它能倒賣多少錢,而是看重它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萬歷版的【十三經註疏】也許還有在民間流傳的,但這部經過朱筆校對又鈐著「禮部之印」的藏本,恐怕是世間惟此一部了。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劉建業老師還收藏著這套寶貝嗎?對方不僅馬上回復,而且拍照傳給我看,並再次說明:「此書始刊於萬歷十六年,到二十一年刊成。清禮部藏書,乾隆間校對。凡校對須改動處均用紅筆描出。」